7月7日至9日,我院举办首届黄河流域及“一带一路”硬质小麦学术交流研讨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54位小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聚焦硬质麦新质生产力,助推国家粮食产能提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讨论。
7月8日上午,河套学院副院长李志刚致辞,他说,2023年3月,由河套学院负责的二级独立法人机构——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硬质小麦成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设有硬质小麦分子育种室、遗传改良室、栽培生理室、品质分析室、种质资源库等多个功能区,为硬质小麦技术创新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随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秘书长陈亮致辞,介绍了“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的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规划,让与会者对小麦创新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大会通过连线,收到了罗锡文院士的大会致辞,罗锡文院士就巴彦淖尔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对大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
河南大学黄继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冯福应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张坤普教授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程雪娇副教授5位专家对小麦的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小麦粉深加工与产品研发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报。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就硬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推动硬质小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路。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硬质小麦的科研、生产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8日下午,在河套学院郝水源教授的带领下,各位专家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进行调研。这座被誉为“黄河上的明珠”的水利工程,不仅为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也为硬质小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郝水源教授详细讲解了工程的建设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后,来到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各位专家奔赴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当地硬质小麦生长状况。郝水源教授对现有的栽培措施以及品种选育工作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汇报。作为硬质小麦团队带头人,郝水源介绍到,早在2013年,河套学院立足巴彦淖尔特色农产品,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多所农业类高校开始了对硬质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到现在已过去了10个年头,目前共收集硬质小麦材料12000余份,预审品种3个,配套栽培技术5项;10年的春种秋收,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及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河套新农人的匠心精神。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硬质小麦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硬质小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各位专家表示,硬质小麦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持,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新农人的坚守和付出。希望硬质小麦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种植和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