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河套学院
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河院发〔2019〕88号
各部门、各系部:
现将《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2.河套学院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3.河套学院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
4.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
附件2:
河套学院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和学院财产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院各类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区域内的突发安全事件。各系部应根据本预案的精神,结合本系部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应急预案。
三、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是指在实验室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的紧急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两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风暴、雷电、冰冻、地震等非人为因素而形成的灾害。
2.事故灾难:包括药品、易燃易爆物、废弃物、放射性物品、水、电、油、气等由于使用不当等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灾害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等级
根据其可控性、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分为四级:A级(特别重大)、B级(重大)、C(较大)、D级(一般),具体等级认定参照《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
四、突发事件处置领导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学院成立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保卫处处长、教务处处处长、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任担任,各系部党总支书记、主任为小组成员。
(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具体实施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
2.如有必要,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联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
4.对突发事件原因进行调查;
5.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及所造成的后果提出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三)相关部门及系部工作职责
1.教务处应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验室安全知识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危险化学物品的监督管理。
2.保卫处应根据消防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各类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配备更新消防灭火器材,检查消防设施完好情况,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总务处应加强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电路设施的检修、改造,不断改善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三废”处理的条件,增强抵御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对实验室造成危害的能力。协助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4.校医室根据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实际需要,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救助工作,并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开展进一步的医疗救助工作。
5.各系部应成立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系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工作责任制。
五、突发事件的预防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在必要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安全疏散标志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一)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不断修订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经常开展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能力。
(二)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所需的应急设施。
(三)在确认可能引发某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后,各部门、各系部应根据各自制定的应急预案及时部署,迅速采取行动,防止事件的发生或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六、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
学院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决定应急预案是否启动。各相关部门、系部要认真执行应急预案,遵守工作纪律,确保信息安全,并保证联系方式畅通。
(一)突发事件报告时限、程序及内容
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系部必须向学院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提交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1.首次报告
首次报告的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和时间、报告时间、涉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系部、报告人、联系人及通讯方式、事件初步性质、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
2.进程报告
进程报告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等。
3.结案报告
结案报告的内容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过程(包括各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并提出责任追究及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等。
(二)应急处置措施
1.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系部应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院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本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置,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2.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各相关系部、部门快速作出应急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迅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害区域并加强巡逻;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封闭、隔离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损害扩大的活动;抢修被损坏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
3.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4.在院内未发生突发事件的系部接到突发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部署和落实本系部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类似突发事件在本单位发生。
七、善后处理
在事件处置和救助活动结束后,工作重点应立即从应急处置转向补救和善后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秩序。
1.做好事故中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工作,对有各种保险的伤亡人员要帮助联系保险公司赔付。
2.及时查明事故原因,严格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做好稳定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工作。
3.全面检查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查安全管理漏洞,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4.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鉴,对因玩忽职守、渎职等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侦查工作。
八、 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保卫处会同教务处负责解释。
化学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一般原则
(一)安全防护
进入现场的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器具,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
(二)隔离、疏散
设定初始隔离区,封闭事故现场,实行交通管制,紧急疏散转移隔离区内所有无关人员。
(三)监测、侦查
监测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及气象数据,及时调整隔离区的范围,做好动态监测;侦查事故现场,搜寻被困人员,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确定攻防、撤退的路线;
(四)医疗救护
应急救援人员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移至安全隔离区域,进行现场急救,并视实际情况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
(五)现场控制
根据事故类型、现场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事态的扩大。
(六)防止次生灾害
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造成火灾爆炸和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并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
(七)洗消
设立洗消站,对遇险人员、应急救援人员、救援器材等进行洗消,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八)危害信息告知
及时发布避险警告,并广泛宣传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信息和应急急救措施。
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一)易燃易爆物质泄漏
必须立即消除泄漏污染区域内的各种火源,救援器材应具备防爆功能,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下室或受限空间。
(二)泄漏物控制
用水雾、蒸汽等稀释泄漏物浓度,拦截、导流和蓄积泄漏物,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环境敏感区扩散,并视情况使用泡沫充分覆盖泄漏液面;对大量粉体泄漏物,应使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
(三)泄漏源控制
根据现场泄漏情况,采取火炬放空、倒罐转移、应急堵漏、冷却防爆、注水排险、喷雾稀释、引火点燃等措施控制泄漏源。
(四)泄漏物清理
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少量残液,用稀释、吸附、固化、中和等方法处理。
(五)泄漏物污染水体
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水体时,应及时通知沿岸居民和地方政府,严禁下游人畜取水;加强对水体进行监测,采取打捞收集泄漏物、拦河筑坝、中和等方法严控污染扩大,如果中和过程中可能产生金属离子,必须用沉淀剂清除。
(六)紧急点火
当易燃易爆物质在人口密集处或密闭空间泄漏,并无法有效控制,可能造成重大次生灾害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适时果断下达点火指令。
(七)火灾爆炸
当泄漏事故发生火灾爆炸次生灾害后,同时按火灾爆炸应急措施处置。
三、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处置措施
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时,应遵循“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
(一)扑救初期火灾
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物料来源,用现有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二)保护周围设施
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采取冷却、隔离等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三)火灾扑救
针对不同的危险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控制火灾。当外围火点已彻底扑灭、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堵漏措施准备就绪并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且消防力量也已准备就绪时,可实施灭火。
(四)确定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
当火灾失控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时,应立即指挥现场全部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五)火灾扑灭后,应派人监护现场,防止复燃。
四、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处置措施
(一)现场急救
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迅速进入现场危险区,将中毒人员移至安全区域,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现场急救,并视实际情况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二)医学救援
抢救生命体征危急的人员、处理眼和皮肤污染、查明化学物质毒性、进行特殊和(或)对症处理;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组织医疗专家,保障治疗药物和器材的供应,组织有可能受到危险化学品伤害的周边群众进行体检。
(三)对中毒源进行泄漏原因分析,制定处置方案,控制泄漏源,处理泄漏物。
(四)隔离、疏散
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风向和泄漏区域设定事故隔离区,指导应急人员隔离封闭危险区,紧急疏散事故区域内的无关人员,对主要道路和路口实行交通管制。
(五)危害信息告知:及时、广泛地宣传中毒化学品的危害信息和应急措施。
五、危险化学品丢失、被盗事故处置措施
(一)立即向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报告。
(二)组织保护现场,配合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调查。
六、特殊危险化学品的火灾事故扑救注意事项
(一)对于液化气火灾,切忌盲目扑灭,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时,必须保持其稳定燃烧。
(二)对于爆炸物品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扑救爆炸物品堆垛时,应采用水流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
(三)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
(四)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对于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五)对于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火灾,一般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少数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易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可产生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火源。
生物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处置措施
(一)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避免病原微生物扩散。
(二)迅速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
(三)立即报告卫生部门,组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进入事故区,消除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扩大的隐患,对污染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包括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或销毁;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等。
二、动物源疫病传播事故处置措施
(一)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扑杀;对饲养室和实验室内外环境采取严格的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二)发生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按操作规程立即隔离、处死患病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三)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实施预防和控制方案,包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特种设备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特种设备爆炸事故处置措施
(一)对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应迅速关闭容器的所有阀门,无法关闭的应采取堵漏措施;对压力容器内的可燃气体和油类,应使用沙石或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对受伤人员立即实行现场救护。
(二)对蒸气管道爆炸事故,应设法躲避爆炸物和高温水、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在爆炸结束后立即查看是否有伤亡人员,并进行救助。
二、特种设备泄漏事故处置措施
(一)压力容器及相关设备发生泄漏时应紧急停用,并关闭前置阀门或采用合适的材料堵住泄漏处以控制泄漏源。
(二)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并根据防护等级标准选择相应等级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带防毒面具等。
(三)根据事故情况和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范围,将区域内人员疏散至泄漏区域的侧风向或上风向等安全地带,并根据泄漏物影响范围划定警戒区域。
三、特种设备火灾事故处置措施
根据压力容器内盛装的介质选择合适的灭火方式,灭火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以避免中毒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