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汉语言文学与机电工程党总支联合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党员新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教育、凝聚广大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为做好统战工作,特邀请两总支民盟代表、群众代表、工会代表、退休老同志等一同参与本次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党性教育在内蒙古兵团博物馆教育基地进行,当年众多知青在毛主席“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号召下,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他们带着热血和梦想奔赴到这片土地,人数最多时达17.4万。本馆收藏展示了文件书信资料、纪念文图影像、生产生活用品、通讯医疗设施等1000多件展品。一件件陈设的展品以实物、图片、史料,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兵团战士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的光辉历程,彰显了“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奉献青春,坚韧不拔”的兵团精神,成为引导和教育后人传承兵团精神的一块重要文化阵地。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间虽已流逝,但那个时代留下的记忆却是永恒的,兵团战士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用他们的坚强和忠诚,在内蒙古大地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兵团博物馆,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面对毛主席像,再一次重温了入党誓词,此项活动强化了全体党员党的意识、党员理想信念,提醒每位党员不忘入党初心。
精准扶贫和造血扶贫方面教育在华盛绿能(磴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农业园区进行。公司装机容量30MW,占地1500亩,现已并网发电,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光伏设施农业大棚为载体,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农业创客、精准扶贫、循环农业、生态旅游、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综合体,更是在精准扶贫和造血扶贫方面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塑料大棚顶部空间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来实现“棚上发电,棚内种植”的目标,使现代农业和光伏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不仅实现了“上电下菜”“上电下鱼”的有机结合,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快补慢”的目标,用光伏发电弥补了发展设施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也填补了设施农业见效慢的短板,带动了全市光伏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提质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沙漠增绿,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开发区主任的介绍,党员对磴口县科学治沙、科学治黄有了更加全面的感性认识。
支部工作建设教育在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党支部进行。该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党员28名。村党支部以“支部建设年”为契机,从规范做起、从点滴做起,支部班子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重点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村务管理、民主管理、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学习,先后组织党员、群众到设施农牧业基地观摩学习种养殖技能。该支部党员回、汉两个民族各一半,组织建设特别扎实,班子战斗力特别强。对我们各支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非常有启发。
爱国主义教育在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进行。三盛公粮仓博物馆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主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围绕磴口地区粮食仓储发展变化历史,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场景等展出形式,集中展示磴口乃至河套地区上溯清末,下延新中国成立后,厚重的粮食仓储文化,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仓储制度和粮仓建筑的宝贵实物,对于文化传承、文物研究、旅游体验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意义。粮仓博物馆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巴彦淖尔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平均接待游客7万余人。本场教育对全体参观人全面了解冯玉祥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激励受教育者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一天紧凑的“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民盟代表、群众代表、工会代表、退休老同志等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党员党性受到了教育。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凝聚力,大家定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切实提高思想境界、强化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好的履职尽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凝心聚力育新人,为推进“五化”建设,建强战斗堡垒贡献自己的力量。

兵团博物馆

重温入党誓词

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党支部
(讲解员是内蒙古大学选调生)



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


光伏现代农业园精准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