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旨在根据工科学生的英语和高等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一、分层依据及方式
第一学期测试成绩
分层方式(40人/班)
1. 大学英语分层
A 层(提高层:A1 A2):测试成绩优秀,英语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B 层(发展层:B1 B2):成绩中等,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在某些方面(如听力、口语或写作)需要进一步提高,有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意愿。
C 层(基础层:C1 C2 C3):成绩较差,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顺利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和达到学校的基本毕业要求。
2. 高等数学分层
A 层(精英层):入学测试成绩优异,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可能有志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考研数学或从事与数学相关的专业研究。
B 层(提高层):成绩较好,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但在高等数学的一些复杂概念理解和解题技巧应用上需要加强,以满足专业课程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较高要求。
C 层(基础层):成绩靠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基本运算方法,以保证能跟上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
二、教学内容设计
1. 大学英语
A 层教学内容
-加强英语文学、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训练,增加英语演讲、辩论等口语实践课程。
注重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深入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开设英语学术讲座,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摘要和进行文献综述的英语写作。
B 层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
加强四六级考试专项训练,如听力技巧、阅读解题策略、写作模板和翻译技巧等。
C 层教学内容
从英语基础语法、词汇入手,进行系统复习和强化训练。
注重简单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如日常应用文体写作、简短阅读理解。
增加英语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高等数学
A 层教学内容
在完成高等数学基本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更深层次的数学理论。
引入数学建模案例,加强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
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软件(如 Matlab、Mathematica),用于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学模型求解。
B 层教学内容
依据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深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等。
增加一定量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通过实例分析和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介绍高等数学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数学对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
C 层教学内容
简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计算方法为主,如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采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辅导,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
1. 评价指标多元化
知识与技能评价:对于大学英语,包括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水平;对于高等数学,涵盖基本概念理解、定理应用、计算能力等。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学习态度等。例如,记录学生在英语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和质量,在高等数学小组项目中的贡献等。
学习能力评价: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如观察学生是否能主动寻找英语学习资源、是否能在高等数学学习中提出创新性的解题思路。
2. 评价方式分层
大学英语
A 层评价:除了常规的课程考试外,增加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演讲比赛成绩等作为评价内容。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英语学术文献,并撰写阅读报告。
B 层评价: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C 层评价: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通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改进。
高等数学
A 层评价:将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数学项目完成质量、课程考试中的拓展题解答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表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B 层评价:依据课程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质量、课堂表现以及参与高等数学应用案例分析的表现进行评价。
C 层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平时测验、期末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的成绩以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来评价学生。
四、分层调整机制
1. 定期评估调整
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分层。如果 C 层学生成绩进步明显,学习能力和态度有较大改善,可以调整到 B 层;B 层学生表现优秀者可升入 A 层;反之,如果 A 层或 B 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下滑严重,也可适当下调层次。
具体做法:任课教师在课程表的地点上课,期末对该班级成绩进行达成度分析,从教务系统下载上传成绩模版,登录后,把excel表交教学科研科进行汇总,教学科研科需按照行政班级整理成单独excel 再返回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上传系统成绩。
2. 动态调整依据
学生的考试成绩变化是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例如,学生主动申请调整层次,并能证明自己有能力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通过自学完成了高层次的部分学习内容),可以考虑调整。
五、师资配备
选拔优秀教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能够因材施教的教师担任分层教学任务。对于 A 层学生的教学,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科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探究;对于 C 层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善于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