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宣传教育 >> 正文

宣传教育

廉政网评定:廉政准则 贵在执行

时间:2010-09-20 00:00 阅读:


最近,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又一部党内法规,也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真研究如何抓好《准则》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解决好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一)执行之基,在于认知。知是行之始,只有深刻的认知,才有主动的践行。所以能否自觉遵从《准则》要求,必须解决好认知问题。首先,《准则》是对从政行为的一种规范。权力如流,无堤岸则易泛滥;权力如剑,无剑鞘则易断折。领导干部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理论上这些权力受之于民亦应用之于民,但从古今中外的腐败案例看,权力都有扩张或滥用的倾向,掌握公权的人容易混淆公权与私利的界限,导致以权寻租、以权争利的问题屡禁难止,必须“关进笼子”、“晒到阳光底下”。《准则》所列的8条52项禁止性规定,因应时、势、境之变化,对公共权力行使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风险点加以明示,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这是为防止权力运行误入歧途设计了指向明确的“方向标”。其次,《准则》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保护。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在身陷囹圄后才痛心疾首、悔不当初。梳理他们的堕落轨迹,很多人都是从漠视党纪法规的约束始,疏于自律、自制、自省,逐步由“小节”而至“大节”、由“小取”而至“豪夺”、由“小利”而至“大贪”,最终陷入违纪违法的泥潭而难于自拔。《准则》着眼于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逐项作了明确的规定,每条都紧贴实际、现实可感、指向清晰,每一条、每一项都是在为领导干部安上“过滤网”、“防火墙”,体现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警示、警醒,彰显的是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是“以人为本”内涵的具体体现。第三,《准则》是对群众关切的一种回应。党员领导干部不廉不洁,牵涉民生民利,影响公平正义,极易激起民愤。倘若积习成风,蔓延开去,就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网、正义网等网站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反腐倡廉持续高居全国“两会”民众关注问题前列,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反腐败问题高度关切。这一方面体现了群众权益意识、法治意识的逐步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腐败问题的治理力度离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民意不可违,民心须回应。《准则》的颁布,正是群众关切的直接回应,进一步表明我们党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坚定决心。

(二)执行之要,在于表率。为政之要,在于正己,只有正己,方能正人。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树好干部的“标杆”,首先要带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恪守准则,律言律行。要当勤于学习的表率。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发生问题,很多是视学习为形式、为负担,放松主观世界改造,导致“免疫力”下降,把不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在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应把《准则》当做为官、为人的“金科玉律”,学而时习之,牢记纪律要求,真正把《准则》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做善于践行的表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破解这个难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是关键。从诸多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制度之所以形同虚设,很重要的一条是一些领导干部凌驾于制度之上,只以制度“制”人、不以制度“制”已,成了不执行制度的特殊群体,“牛栏关猫,来去自由”,导致制度“空转”、“虚耗”。《准则》的贯彻落实,同样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准则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固守准则,带头严于律己,惟此方能令行禁止、树好形象、管好队伍、成就事业。要做乐于他律的表率。西方宪政理论认为:政府权力来自于个人权利的让渡,政府权威是由社会中的个人赋予的,社会中的个人有对政府行为实行监督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视公权为私器,信奉绝对的权力,规避监督、排斥他律。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有腐的开始,必有败的结局;有廉的持续,方有洁的一生,党员领导干部当引以为鉴。不仅要有自律的意识,还要有接受他律的自觉,视他律为关心、视监督为爱护,主动把自己置于准则的约束之下,置于公开透明的监督之中,让“第三只眼”帮助自己时时矫正行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三)执行之重,在于成效。贯彻《准则》,贵在践行,重在实效。要结合贯彻实施《准则》,更加扎实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整肃风纪,助推发展,惠及百姓,取信于民。要把成效体现在环境更加优化上。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内在原动力;是形成洼地效应,吸引资金、人才、项目高度聚集的最有效的比较优势。《准则》是否得到贯彻落实,要看政务环境是否更加廉洁高效,“审批行政”、“机关梗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治理;要看市场环境是否更加规范有序,领导干部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以谋取私利的现象是否得到有效遏制;要看法治环境是否更加公平公正,公平正义是否得到进一步弘扬;要看创业环境是否更加宽松和谐,先行先试、创新创造、干事创业的热情是否得到充分激发。要把成效体现在群众更加和乐上。当前,群众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强烈,个别地方甚至因为领导干部的不廉不洁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诱因。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准则》是否得到贯彻落实,要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善谋利民之举,常施惠民之策;是否具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律己意识,既施德政仁政、又讲勤政廉政,当干部楷模、让百姓信服;是否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胆略气魄,善于破解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难题,急民所急、忧民所忧、纾民之难、乐民之心。要把成效体现在体系更加完善上。腐败之所以滋生,主观上是领导干部思想防线不够坚固,及至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客观上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漏洞,留下可乘之机。所以《准则》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既要看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是否进一步增强,又要看廉洁的理念是否在全社会蔚为风尚;既要看准则所列的禁止性规定是否得到普遍遵循,又要看防范廉政风险的制度机制是否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既要看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监督检查的职能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又要看全社会的监督合力是否得到进一步加强;既要看贪腐行为是否得到有效惩处,又要看影响反腐倡廉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来源: 新华网综合 2010年05月24日

上一条:贺国强: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下一条:要更自觉地把纪检监察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之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