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莫让“礼金”成“礼贿”

时间:2013-01-07 00:00 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节之邦,自古就喜欢以礼待人,注重“礼尚往来”。如今,源于传统的送礼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人不是在亲朋好友间迎来送往,而是向有权有势的官员“献礼”,使“人情味”变了味,演变成盛行官场的“潜规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流行官场的送礼文化,进一步把人情式的“礼金”异化为“礼贿”,直白地说就是贿赂文化,这是导致官员腐败的温床。

古语云:“礼重而言甘,必有图也”。人际交往时送点礼是人之常情,但把送礼当作通门路、打关节的一种手段,变成“攻关”的“交易”,就变成了一股不正之风。送礼从表面看是“人情交往”、“感情投资”,但真正是为求得回报。“礼贿”意在官员手中的权力,无利可图的话,就不会对官员施以重礼“表示感谢”。愈来愈炽的送礼之风,使节假日、婚丧嫁娶、领导生日、乔迁之喜、子女升学,甚至领导生病,都成为给官员送礼的最好契机、最常用的借口,堂而皇之地披上了富有“人情味”的外衣,来掩盖权力寻租、输送利益的腐败行径。有的官员形成了一定的“节日情结”,把春节、中秋等特殊日子视作带有浓重的“人情味”、“最安全”的敛财渠道,节礼收获甚为“丰厚”。

贿赂,就是用金钱物质等去换取公权力,本质上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以礼代贿”这种行贿受贿方式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迷惑性,其危害比传统的金钱贿赂更严重。“礼贿”含有“人情味”,显现的是“温水效应”,谋求的是“隐性利益”。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收人钱财,就要替人“消灾”。许多官员的腐败就是始于收礼,从收受一条香烟、一把剃须刀开始,开“戒”之后,欲罢不能。玉石、名表、名画、别墅,成为敬献官员的时尚礼品。官员把“礼贿”当作人之常情,进而充当了“礼品”的俘虏,在高雅、温情的面纱之下,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腐败道路,最终掉入腐败的泥潭。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元旦、春节期间,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手握权力的官员要远离“权钱往来”的节日,严格遵守“八项规定”,严防“节日礼贿”这颗“定时炸弹”。“礼贿”虽然披了“礼文化”的外衣,实质是权钱交易的一种“真腐败”。官员要谨防“湿第一脚”,自觉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火墙,把好清正廉洁的第一关口。

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 2013-1-9

上一条:少些空谈多些实干 下一条:领袖语录:胡锦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