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不迎不送 不请不到

2014年04月21日 00:00      点击:[]

1944年,陈云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掌管着陕甘宁边区财政和部队、机关、学校十多万人的物资供应。他穿的那套军装,和陕甘宁边区一般战士的一样,冬天是棉衣,春天把棉花抽掉变成夹衣,夏天把里子拆掉又变成单衣。陈云身体不好,出汗多,衣服烂得快,补了不少补丁。

管后勤的陈清泉想到陈云经常接待来访的代表团和外宾,就打电话通知给陈云送一套新军装。陈云知道后,立即把陈清泉叫去,非常严厉地说:“你是只给我新军装,还是给陕甘宁边区所有的同志都发?”陈清泉忙说明给他增发一套新军装的理由。陈云严肃地说:“现在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你马上打电话撤销刚才的通知。”

看到陈清泉脸上有愧悔之意,陈云缓和了一下语气,说:“老陈,我们是管钱管物的,如果搞特殊化,不按制度办事,那还怎么能管好全边区的财政?这制度还有谁去认真执行?”

粗茶淡饭伴了陈云的一生。他幼年家境贫寒,自小就体验到人生的艰辛。入党参加革命尤其在长征途中,经常饱一顿,饥一顿,既要忍饥挨饿,又要带兵打仗。在1969年下放江西“蹲点”,又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基层群众生活的艰难。他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节约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法宝,是党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不能在我们手上抛弃、毁掉。”因此在陈云的食谱中没有燕窝、鱼翅等高级菜,都是简单的家常菜。早餐:面包、果酱和豆浆;午餐:一个荤菜、一个素菜、2两米饭;晚餐:一个素菜、一个豆制品、1两半米饭。难怪陈云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我这个技术也提高不了。”

“不收礼、不吃请”是陈云立下的一条规矩,身边工作人员更不得违反。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经济困局,陈云4次回家乡调查研究,没有领导陪同,也没有专车等候。他始终坚持“不迎不送,不请不到”的规矩。他到地方调查研究,从来不要党政主要负责人迎来送往,有事到他下榻的住所谈工作,不请就不要他们来。他认为,省委书记、省长们应静下心来谋全局、想大事,扑下身子去办实事。穷于应酬的作风,既当不好领导,也对党和人民没有任何益处。

陈云指出:“遵守纪律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上。口头上说遵守纪律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在实际行动上真正遵守纪律。所以党观察党员是否遵守纪律,要看他的行动。”

1961年11月上旬,由于受到寒流影响,北京气温陡降。11月10日,周恩来去陈云那里,发现他披着棉被在床上看文件,仍被冻感冒了。周总理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气,陈云却坚决说道:“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陈云不仅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同样重视对子女和身边人员的教育。陈云同志指出:“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由于厨师生病,陈云长女陈伟力临时到江西为他做了10个月的饭。陈云对女儿说:“你在这里10个月,是为了照顾我,没有给国家做事,就不能拿国家的工资,回去后,要把工资退给单位。”后来,单位还给陈伟力开了一张收据。

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在郊区教书,知道这一消息时,距离高考不足三个月。年近30岁的伟华央求父亲为她找个大学的老师“辅导一下”,父亲以疑惑的眼光看她一眼离去。事后母亲告诉她:“你爸说这是‘走后门’,要考就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大学门。”后来,伟华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

小儿子陈方为了买脚蹼,从生活秘书石长利手中要钱超出了预算。陈云知道了这事,叫来陈方严厉地问道:“你从哪儿拿的钱?”“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呢?”陈云郑重地说:“记住,节约一分钱也是节约人民的钱,我今后看你的行动。”

陈云还在写给革命后代陆恺悌的信中叮嘱:“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为,这是决不允许的。你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

来源:正义网 2014-04-08

上一条:做官应先做到“五官端正” 下一条:人情真的让人很纠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