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作者: 时间:2021-04-20 点击数:

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人民从血泊中奋起,高举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的旗帜,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组建了红11军第31师(师长吴光浩),创建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等迅速攻占了六安独山镇。此后,霍山的西镇等地相继举行了农民武装起义。六霍起义组建了红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到1930年4月,以六霍为中心的皖西各地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发展到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相毗连的广阔区域,初步形成了东抵淠河,西接商南,南至金家铺、水吼岭,北迄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余里,东西100余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把三块苏区连为一体,实现党在大别山区域的集中统一领导,汇集三支红军的力量,步调一致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已势在必行。因此,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委员会(郭述申任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许继慎任军长)、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先后于1930年3月、4月和6月成立。至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5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书记。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下辖红4军和红25军。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沈泽民任书记。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敌人三次大“围剿”,特别是1932年春取得苏家埠战役一举歼敌3万多人的空前大捷。至此,皖西革命根据地扩大到东起舒城附近,西抵固始县郭陆滩,南至太湖、宿松,北濒淮河南岸。在此广大区域内拥有六安、霍山、商城、红山(英山县)、五星、红城(今霍邱)、固始、六霍等8个县级政权,形成了鼎盛时期。

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政策,在战略上发生严重错误,致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根据地大部丧失,红4方面军主力被迫于1932年10月战略转移,西征川陕。

红4方面军主力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组红25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下继续坚持保卫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开始长征,于1935年9月胜利到达陕北。

红25军转移北上后,留守的部分武装重建红28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全面爆发后,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踏上了抗日征程。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中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根据地中心区域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带黄河,并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革命红旗始终在大别山屹立不倒,并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从1955年至1964年,鄂豫皖三省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70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仅皖西籍的将军就有108人,其中六安县独山镇就走出了16位将军,被称为“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红安、大悟、新县、金寨、六安等5个县被誉为将军县,占全国9个将军县总数的过半;新中国成立前,仅六安就有30万人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河套学院科技处 |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云中大街河套学院    技术支持:河套学院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