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12-11-20 点击数: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进步力促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要深刻认识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按照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科学部署“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一、当前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自治区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进程。科技总体运行保持平稳,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明显加快。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攻克了一批制约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和巩固了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全区科技活动人员已有6.9万人,直接投入的R&D人力达到2.48万人/年。全社会R&D经费达到63.7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6倍;R&D/GDP达到0.55%,比“十五”末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政府科技资金增加明显,2007年设立了科技发展创新引导奖励资金,4年来总计投入6.23亿元,同时大幅度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十一五”自治区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是“十五”的1.99倍。各类专项科技资(基)金均有增长,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也创高水平。改善了重大攻关和研发所需的关键装备和设施,大型科学仪器数量和使用效率同步提高。

据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2010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3.91%,较2005年提高了13.8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位也由2005年的第24位前移至第21位。2项重要的一级指标“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国排名前10,在科技发展史上初步实现了“走进前列”,这为“十二五”期间我区科技进步水平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好基础。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治区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力度不强,原始性创新成果和自主科技品牌少,对引进技术开展二次创新的比例偏低;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R&D投入强度仍处全国落后水平,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尚不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仍未形成,难以营造吸引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环境;研发效率不高,较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较少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竞争力低;以及上述因素反过来对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制约。虽然保持着综合科技实力位次前移的步伐,但短期内要摆脱科技弱省的状况,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抓好可以大有作为的科技跃升期。当前自治区经济发展开始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层次亟须升级,相对应的科技发展也处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跃升期。从国际科技发展态势看,世界科技发展进入空前活跃的创新时代,以争夺发展主导权为新特征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力促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由点上示范到面上铺开的转移,将为我区的科技跃升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条件。

区域科技资源整合面临提速。从周边环境看,随着自治区西、东部经济区规划的出台,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落实,呼包鄂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战略规划的即将获批,我区将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特别是京津区域高密度创新资源的扩散动能,将通过新近规划的自治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的纽带关系与我区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互动,在空间布局上借助于地处中关村科技园的京蒙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楔入,我区的两大经济区域极可能成为环渤海地区密集的高科技要素向西部腹地辐射的首选区域。两大区域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关中高新带,从这一战略高度上认识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独特的区位优势,区域科技资源整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优化前景。

(三)发展方式转变对科学技术的主要需求

新的经济形态要求重新布局科技创新着力点。从自治区当前的经济形态看,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产业升级是主基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扩张期,农牧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期,民生科技和科技服务业处于开发期。科技创新要适应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对“十二五”期间的着力点做出新布局。

——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重点领域跨越,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的制约,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及产品更新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扩充产业规模,重点解决创新成果的转化、核心技术的获取、自主产品的研发及规模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孕育孵化相结合,加快壮大一批新产业,促其向先导型、支柱型产业发展,发现一批具有潜在前景的新增长点加以培育。

——现代农牧业。构建高产优质型、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牧业,侧重新品种的更新率、新技术的覆盖率和深加工链的延伸。

——民生科技产业。满足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科技需求,开发民生科技新产品,拓宽消费需求选择的视野,促进形成满足低、中、高端各个档次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

——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咨询、信息网络、公共技术平台、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创意设计与技术集成等为主流的科技服务业将快速壮大。

坚持创新驱动要求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为自治区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农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对丰富的耕地草场资源,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000万亩以上,形成2250万吨生产能力;牲畜头数保持1亿头只,形成1100万吨鲜奶、270万吨肉类和8000吨羊绒生产能力,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为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百万肉牛、百万奶牛、百万绒山羊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等提供技术保障。

——能源。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建设若干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一批大型煤电一体化火电基地和若干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品能源输出基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后续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是“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能源科技面临的重大课题。

——重化工。目前,自治区正在规划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盐碱化工和氟化工,其中新型煤化工将围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5大国家示范工程,重点实施16个项目。加强这一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引进、开发和再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循环发展,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对化工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

——冶金。自治区冶金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局部装备换代产业层次得以不断提升,已进入国家钢铁和有色金属大省行列。但高新技术储备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生产工艺落后,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仍很突出,要完成“十二五”期间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高到50%以上、板带管材比重提高到75%以上、有色金属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亟待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产品技术结构的优化和整体装备水平的提高。

——装备制造。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已形成载货汽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电力设备、化工冶金设备6大制造产业链。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逐步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确保一批关键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农畜产品加工。充分发挥自治区农畜产品特色资源优势,突破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核心技术,淘汰中低水平技术,以科技项目带动和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打造绿色品牌,拓展产业深度,在乳、肉、绒、粮油加工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体系,促进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是农畜产品加工领域的重大课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已显一定规模,“十二五”期间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自治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先导产业加快培育,重点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发展壮大产业规模,确保到“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5%。

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求构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技术基础。未来一段时期,自治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还将占有相当比重,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依然严峻,局部生态继续恶化,改善环境仍存在技术障碍。“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达到国家要求,科技创新要为此做贡献。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是生态与环境科技面临的重大需求。

——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围绕提高解决较大生态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不同类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试验示范体系,解决长期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生态恶化趋势明显减缓。

——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科技能力,提高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及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问题的技术水平,促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流域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防治。

——资源节约。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浪费与污染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开采效率低下,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共同面临着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综合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问题。

——循环经济。解决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科技问题,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打造一批新循环经济产业链。

强化科技支撑要求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是科技发展跃升期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的有效措施和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创新资源配置面临5个方面的需求:

——创新要素配置向企业集聚。重大科技项目中以企业为主要承担单位的项目比例偏低,企业研发机构普遍面临高层次人才短缺和装备升级,自治区科技奖励向企业倾斜依然不足,中小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尚存在融资和政策障碍,以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合作体的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平台载体布局加速优化。平台载体布局中存在不合理状况,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和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平台载体建设仍处薄弱环节,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集聚。

——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引进国内高端要素。创新基地建设中引进国内高端创新要素不足,依托国家大院名校合作建设国家级创新基地步伐尚未迈开,已有基地缺乏国家目标和前沿技术的牵引,制约了若干前沿学科的形成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

——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地域布局。跨行政区域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区域创新应与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形成紧密的包容关系,探索不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适宜模式。

——科技计划资源整合。利用国家支撑计划的带动,加强重大项目和各类计划在项目内容、布局、关键技术选择、产业链、项目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要求上的统筹和衔接。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体制创新和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引领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积极实施重点领域技术跨越,努力顺应改善民生新期待,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关键突破,切实体现科技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转变,逐渐将发展方式导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

紧紧扣住“转变”这一主线,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科技促进转变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促进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科技促进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创新发展路径作为科技促进转变的抓手,坚持科技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一致的发展观,突出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为主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以重大产品、自主品牌、科技名牌和新兴产业为主的集成创新,重视以挖掘潜在优势和培育领先学科专业为主的原始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跨地域配置和高效率运行。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的设定要与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要与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当前的基础和未来趋势,今后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稳定在20位以内并保持前移。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各级政府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确保不低于法定增长,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科研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原始创新领域不断拓宽。

——培育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形成若干技术领域领先优势。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拥有一批原理性发明专利,创造一批基本技术标准,培植一批自主品牌,形成核心技术体系,显著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在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器件应用,洁净能源,高铝粉煤灰开发利用,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动物胚胎移植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特种金属材料及制备工艺系列,新型煤化工,管道运输、草畜机械、重型汽车、矿用汽车和大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非稳定电源并网及上游核心技术,能量储存、传递及梯级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物质柴油、乙醇生产技术,蒙药创制,乳肉绒和农牧业主体技术力争达到或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5%,支柱产业装备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农牧业高新技术覆盖率达到85%以上;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知识型服务业技术应用达到国内中等水平,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

——控制环境污染和缓解生态退化。全区生态环境保持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趋势,森林覆盖率达到22%,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5%,重点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基本恢复,农田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废弃物通过循环再生实现初步资源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进一步扩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二氧化硫排放量稳步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基本建成与创新型内蒙古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支持的公益科研和高校科研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全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形成2-3家接近国内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形成8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部分实验室向国外开放;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品牌学科专业;重大R&D活动中产学研合作体不断创新运行模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形成10个以上全国性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牧业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形成创意设计、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推广、科技信息咨询、会展交易五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保持3%的增长速度;R&D人员总量达到4.03万人年,其中R&D研究人员比重不低于70%。引进培养100名国内顶尖的、具有组织创新团队能力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000名具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0名具有杰出创新才能的研究开发骨干。逐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及在产业、所有制、地区、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科技人才贡献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进展明显。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0.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申请总量20%;培育一批科技名牌产品,其中国内知名品牌20个以上;组织制定一批特色产业技术标准进入国家标准或提案,其中5-7项进入国际标准或提案;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拥有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自主品牌,提升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快科普平台的改造升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科普场馆,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公平普惠。主要科普场馆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能力达到150万人次。推进全民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体系,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元以上,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人均5元以上,并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学术交流、科普惠农等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 专栏 1 “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目标

属 性

创新能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名就业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人年)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1.5

43

0.5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结 构 效 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

科技人才贡献率(%)

25

5

5

11.9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资 源 环 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森林覆盖率(%)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

15

10

0.52

22

95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完成由点上示范到面上铺开的转移。创新型企业相继完成阶段性示范任务,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发挥创新活力的氛围。集成一批不同主题形式的示范组合,在旗县、大学、院所、中介等多个层面体现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和扩散效果。

三、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围绕重点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资源、能源、环境领域的瓶颈制约,部署实施20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创造一批原理性发明专利和国家技术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达到国家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布局方向是:

——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民生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系列产品;

——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前沿技术基础,能攻克国际尖端、抢占国内制高点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能引领产业做强做大、带动产业整体升级、3—5年内形成百亿以上产值规模的科技工程、装备与自主产品开发。

(一)农牧业综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通过在引黄灌区、开灌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牧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开展节水技术组装配套试验,建立适宜不同区域的节水推广集成模式。重点攻克非充分灌溉技术、化控节水新产品及复配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农牧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及大面积产业化示范。

(二)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重点开展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创新研究,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马铃薯产后商品化处理、储运技术集成,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开发。选育新品种5—10个,试验推广高效栽培技术8—10套,获得专利授权10—15项,平均单产达到1250公斤/亩。

(三)油料作物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重点引进、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消化、吸收、创新种质资源材料。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展育种攻关,选育我区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面积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适应性强的油料新品种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专用加工型品种。研究并推广轻简化实用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新品种配套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盐碱荒地改良技术等,最终形成油料作物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预期育成并审定油料新品种8-10个,提出高产高效标准化综合技术规程,实现油料加工量120万吨、加工率达到85%的生产规模,工业增加值40亿元。

(四)大面积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开展盐碱地改良共性关键基础技术研究,水盐调控及化学、生物改良技术研究,碱化土壤施用脱硫废弃物指标的诊断技术,生物修复治碱与覆盖脱盐技术研究。建设全区盐碱地资源监测预警与信息管理系统。在河套灌区、土默川、西辽河灌区建立改良核心示范区6万亩,实现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

(五)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其产品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在优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工艺技术,完善氨法和酸法提取氧化铝技术,开发粉煤灰生产氧化铝、氧化镓、分子筛、稀土铝合金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硅钙渣生产水泥技术和脱硅产物生产新型造纸填料关键技术,消化氧化铝生产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形成煤炭、电力、氧化铝、铝加工、造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年产1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铝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示范生产线,实现产值规模150亿元以上。

(六)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障技术研究

开展矿区生态与环境监测、评估及预测,矿区开发环境保障关键技术,基于环境保障的矿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与对策研究。重点解决矿区影响区草原保护生态修复技术、疏平水合理利用与区域水资源调控技术、基于植被稳定的植—工措施配置模式与建植技术等难题。有效平衡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七)家畜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重点开展家畜性控繁育技术、转基因克隆育种和克隆技术、现代高效繁育技术集成等研究。以性控技术为奶牛、肉牛和肉羊繁育核心技术,提高各品种性控冻精生产效率、性控准确率、动物克隆效率、基因育种效率等,总体提升家畜良种化水平和养殖效益。建成具有国内顶级遗传资源品质的荷斯坦奶牛种公牛育种基地1处和3—5万头存栏规模的奶牛性控繁育核心示范基地,同时建立肉牛、肉羊示范基地10—15处。

(八)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与干细胞库建设

开展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干细胞定向分化、干细胞归巢、功能性干细胞产品、胎儿外多种干细胞的获取、分离、存储、干细胞用于多种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建立干细胞库和相对完整的干细胞产业链,形成涵盖干细胞采集、检测、分离、冻存、扩增、治疗的技术体系。建成内蒙古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

(九)固沙荒漠藻选育技术研究与综合固沙示范

开展优良固沙荒漠藻品种选育,研究开发荒漠藻高效培养技术、工程性荒漠藻定植与生物结皮技术。结合荒漠藻固沙技术,形成优化镶嵌和稳定的沙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荒漠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人血液化用品产业化开发

以猪血红蛋白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具有携氧、释氧和扩容功效的人血液代用品。在聚合、截留、蛋白纯化、病毒去除与灭活工艺放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建设临床样品生产基地,开展人血代用品临床研究。建成年产100吨现代化人血液代用品生产线和年出栏100万头药用生猪养殖基地。

(十一)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及光伏技术开发

重点开展稀土高温热超导及储能双效新材料技术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突破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抢占国内制高点;积极推进太阳能多晶硅材料物理法制备技术、大规模光伏并网电站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中国太阳能“光热谷”。

(十二)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化技术开发

重点开展非粮油脂植物制生物柴油、纤维类植物制液体燃料、甜高梁杆制燃料乙醇等技术攻关,形成生物炼制集成技术体系和多联产工业生产系统,建成百万吨级生物质能产业化基地。实现总产值291亿元。开发荒山荒地335万亩,改造沙漠沙地900万亩。

(十三)大型风电设备制造及并网技术开发

加快开展大型风力发电机整机、大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研发,重点推进大型风力发电并网综合监测系统开发,突破高原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实现高原型风力发电机组风场试验、风电场运行监控及并网调度。达到年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兆瓦级风机1000台规模,开发兼容4—5种风机的风电调动控制系统,保障内蒙古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规模时电网安全稳定。预期年产值170亿元。

(十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

攻克褐煤提质工艺开发、煤制乙醇催化剂研制、较小储量独立煤盆地及煤矿采空区地下气化等关键技术。重点突出提质褐煤自燃抑制、水回吸阻止、粉尘污染防治、干馏水回收利用、低温焦油加氢改性等技术;开展煤制乙醇催化剂研发,建成国内首套中试示范装置;开展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构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建成自治区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

(十五)稀土资源清洁高效选冶

优先开展稀土精矿分离处理和综合回收工艺技术、高品位稀土精矿冶炼新型碱法技术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整体替代传统高温焙烧工艺并覆盖从精矿选矿到特种元素分离回收全产业链的新一代稀土冶炼工艺技术。实现稀土精矿品位从50%提高到65%以上、稀土回收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年处理稀土精矿20万吨,产值70亿元。

(十六)稀土永磁材料

开展优化钕铁硼磁体成分及新的重稀土加入方式研究,实现低钕低镝成分下满足项目磁性能指标要求的高性能磁体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预期年生产钕铁硼合金3万吨,年产值45亿元;稀土永磁电机10万台,产值50亿元;稀土永磁磁共振成像仪300台,产值7亿元。建设国家级稀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七)沙漠硅砂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

突破硅砂微颗粒表面全包覆技术、界面改性技术、免烧结成型技术等,加快开发覆膜砂、滤水砖、保温防水装饰板、透气防水砂等工业型矿产品系列,建设砂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沙漠硅砂资源化利用产业化。预期年产值在千亿元以上。

(十八)高端畜牧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突破高端畜牧业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完成农林生物质收获加工成套装备、牧草湿法收获太阳能干燥成套设备等系列产品研发,建成国家高端畜牧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实现年新增产值50亿元。

(十九)新型运输系统开发

完成新型电动牵引列车及新型磁管道运输系统开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运输组织保障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大功率稀土永磁电机制造技术、管道和车辆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等。预期节约运输成本36亿元,减少CO2排放,拉动永磁电机产值新增100亿元。

(二十)云服务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建设以家庭智能终端、媒资云交易分发、云信息等技术平台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开展家庭智能终端整体架构、家庭智能终端软件平台、人机交互技术、基于家庭智能终端增值业务的研发;开展低时延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终端设备远程映射技术研发;解决基于视频内容为核心的采集、分发、监测、交易技术。建设草原国际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工程引国内外顶端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200家。

(二十一)自治区其他科技重大专项

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突破农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围绕农牧业常规技术的集成提升、现代生物技术等农牧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在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生物技术、农牧业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保障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开展远缘杂交技术育种,培育抗逆性强、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开展农作物高效高产栽培管理技术集成示范,重点发展区域化优势农作物节本增效和高产低耗栽培技术;开展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开发,旱作农业技术开发示范,开展旱作农田水肥耦合技术集成示范,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旱作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开发适应自治区特点的设施农业技术及相应设备,促进农业工厂化;以节水、节肥、节地、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究开发为重点,开展循环、可持续农业技术开发及集成示范。

● 专栏2-1 科技重大专项:农牧业综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见第13页)

● 专栏2-2 科技重大专项: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见第13页)

● 专栏2-3 科技重大专项: 油料作物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见第14页)

● 专栏2-4 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示范工程

万亩高产、高淀粉、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高产、高淀粉马铃薯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养殖业。通过对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细毛羊等优良家畜高效养殖技术的模式示范,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在家畜良种繁育技术、牧草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技术、家畜现代营养工程技术、新型生物活性多肽饲料发酵技术上取得突破。

——动植物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农作物高效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家畜转基因育种技术、家畜高效克隆技术、家畜高效胚胎移植技术、家畜低成本高效性别控制技术、牧草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究。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等产品研发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展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生物基因图谱研究,生物光合作用、生物杂种优势机理与应用、生物固氮研究。开展动物优良种质资源生物基因图谱研究,建立动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优良动物和家畜品种保护基地。

● 专栏3-1 科技重大专项:家畜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见第15页)

● 专栏3-2 重大项目:蒙古马优异特色基因的挖掘及竞技马(赛马)、特种马(乳肉马)新品系培育

开展蒙古马优异特色基因的挖掘与开发的研究;建立竞技马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竞技马新品系;建设2个纯种马繁育基地和竞技马培育基地。

● 专栏3-3 重大项目:生物饲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进行新型生物活性多肽饲料研发、反刍动物微生态添加剂研发、非常规生物饲料研发,开发新兴生物饲料非常规饲料原料生产的高效生物饲料,生物肽饲料,微生态添加剂3大系列,年产量达到20万吨。

● 专栏3-4 重大项目:生物兽药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开展奶牛环境性乳房炎疫苗的研制及产业化、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多价灭活苗的研制及产业化、奶牛传染性乳房炎疫苗的研制及产业化、羊肺腺瘤检测试剂盒研制与产业化。奶牛环境性乳房炎疫苗和传染性乳房炎疫苗达到30万支,并建立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菌种库;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多价灭活疫苗达到30万支,并建立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菌种库;羊肺腺瘤检测试剂盒生产达到20万个。

——农牧业资源利用。加强土地与光、热、气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重点开展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集成研究,开展农林草地生态系统能力恢复和固碳减排技术及水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的研究。

● 专栏4-1 科技重大专项:大面积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集成与示范(见第14页)

● 专栏4-2 重大项目: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展不同类型草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示范、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和土壤固碳的机理的研究、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和土壤固碳的多目标管理技术研究、农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植物材料选择和利用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农林生态系统领域,研究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减排增汇关键技术、措施和标准;建立5个农林生态系统减排和固碳技术示范基地,促进农林生态系统减排和固碳技术的示范、应用和市场化;利用农林生态系统减排和固碳技术开发,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固碳减排的环境效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重视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集成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发展集约型畜牧业,农区推广舍饲圈养、模式化饲养技术,牧区推广休牧、禁牧和轮牧配套技术,家庭草牧场合理利用技术。加快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药质量监测和残留控制、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等系统。尽快建立全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发展保护性耕作,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和旱作农业示范。加快推广农村牧区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三)构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地方特色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集成配套的无污染特色产品生产技术,培育一批地方经济新增长点,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着力体现特色科技产业的新经济优势,促进形成牛羊肉、乳品、粮食、瓜果、蔬菜、蛋禽、山野菜(果)及饮料、中蒙药及保健品、生态(沙)、观光农业10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和新建一批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探索发展农园经济、农园产业和农园文化,开展园区体制创新,提高园区的资源聚集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地方政府制定出台适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加生态安全条件下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投资强度,实行特色资源产品等同高新技术产品的新产品减免税政策。

(四)建立新型的农村牧区科技服务体系

立足于存量资源的盘活,对已有的专业服务平台、创新载体、各种类型的服务体系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布局。抓好区域性农牧业科研中心建设,配备必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基地、野外台站等。强化现有农牧业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及市场需求的服务模式,以现有盟市级农牧业科研机构和旗县示范基地、推广站为骨干,广泛推行乡村信息服务站(示范小区)、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建立现代农牧业产业创新信息网络服务交易平台,集成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天网)、互联网(地网)及农村产业联盟网(人网)等网络资源,开展以12316和12396服务热线为平台的产业技术服务功能建设示范。支持农村牧区技术市场、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农牧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探索利益共享的多种结合模式,建设和完善贴近群众、讲求实效、灵活运作、政策配套的新型旗县科技服务体系。

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能源工业。以提高能源产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为中心,开展能源高效利用科技攻关,重要领域能源效率改进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煤炭高效开采和低污染转移、深部地层煤炭资源开发技术,煤化电多联产系统核心单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高效洁净燃煤火力发电及发电环保技术,超大规模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生产与输配技术迈向前沿领域,能源工业核心技术装备实现升级。能源技术创新引领自治区进入国内先进能源技术的集聚创新示范区。

——冶金工业。完成钢铁工业、电解铝业传统工艺改造升级,提高装备水平,开发自主品牌,掌握一批优质、高性能、高附加值和特种、精细钢铁产品的核心技术;突破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精铝、铝板带、高档铝箔及铝基系列合金深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开发国内外先进的铜、镁、铅、锌等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及加工技术。力争在特色精细品种开发,有色金属材料挤压和锻造模具设计制造,难选冶、低品位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冶金过程能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控制燃烧技术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工业。围绕自治区大型化工基地建设和实现重化工业新突破的战略目标,攻克一批化工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将产业链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和材料化工产品拓展。重点推进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掌握一批煤制和天然气制产品自主技术,优化传统化工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精细化学品、有机化工原料、高效催化剂生物可降解塑料、专用树脂等关键产品技术取得突破;聚合物加工技术、农用化工技术、新型催化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

——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重型及专用车辆产品、铁路车辆、工程机械、煤化工大型设备、煤炭机械等总装产品,同步发展相关配套零部件产业;突破汽车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控制系统技术,开发新型代用燃料发动机、清洁型柴油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车身附件等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发展大型加压气化设备、煤化工机电设备、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能源化工装备;优化大型黑色金属垂直挤压装备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智能化、多功能农牧联合型机械,重点开发农业装备数字设计、新型材料制造技术,着力推广制造业信息化及集成制造系统,提高装备制造业基础机械的数控率。

● 专栏5-1 科技重大专项:高端畜牧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见第18页)

● 专栏5-2 重大项目:装备制造业系列产品开发

工程机械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全新系列矿用自卸车、高性能液压挖掘机等的装备技术性能,发展智能化工程机械,全新系列矿用自卸车年产量达到1000台,高性能液压挖掘机达到1500台。

重型汽车系列产品:开发新一代北奔重卡汽车系列车型、专用车系列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辆/年;同时,提高车桥、新型驾驶室、底盘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铁路车辆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火车车轴和火车钩、铁路货车等配套产品技术性能。到“十二五”末,铁路货车年生产规模能力达到15000辆;各种类型铁路罐车、外贸车等的生产能力达到10000辆;火车车轴生产能力达到150000根;火车车钩生产能力达到50000套。火车弹簧生产能力达到70万套。

煤炭综采机械装备系列产品:开发大功率掘进机、连采机、高端液压支架、输送设备、高效煤炭洗选、加工和配煤装备,形成核心部件专业化生产线,实现煤机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到“十二五”末期,形成系列掘进机300台、高端液压支架3000架的规模生产能力。

汽车整车及发动机等部件系列产品:推进华泰汽车整车制造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配件生产。推进新型燃料发动机、清洁发动机、车用高性能树脂材料、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车身附件、高端自动变速器及配套零件等汽车支撑性辅助装备产业化。其中,欧意德柴油发动机产能达到30万台/年。

——农畜产品加工业。限制中低技术的繁衍,通过实行全面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业整体技术结构。重点开展乳制品、肉制品、羊绒产品、主要粮油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视加强食品添加剂和配料高效安全制造技术、食品原料和食品包装材料纳米化加工技术、食品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可食性全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工业化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继续保持乳、肉、绒生产装备与工艺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

● 专栏6-1 重大项目: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原料奶营养与加工特性的研究,开发干酪、益生菌发酵产品、强化婴儿乳粉、免疫活性肽等新型乳制品加工技术,收集并建立菌种资源库,筛选出风味独特、性能优良、便于商品化的优良菌种,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商品化直投式发酵剂;研究开发现代乳品质量及安全检验技术

● 专栏6-2 重大项目: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原料牛羊肉营养与加工特性的研究,研发冷却肉、冰鲜禽肉、发酵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技术,畜禽血液、骨组织、畜禽脏器等副产品利用技术研究,微生物预报预测技术、溯源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 专栏6-3 重大项目:主要粮油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大豆蛋白粉加工技术、新型豆制品加工技术、小麦粉加工新技术、面粉制品加工技术、油料膨化制油及低温冷榨制油技术、即食燕麦食品加工技术等研究。

● 专栏6-4 重大项目:食品添加剂和配料高效安全制造技术

以农副产品原料或天然食物成分为底物,以可控水解和定向合成的酶分子微环境修饰技术、定向合成控制技术及生物酶反应器等为重点,研究非水相酶反应技术、酶法拆分技术、化学-酶联合催化技术及外加物理场的酶反应技术等;研究并建立酶催化合成高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技术路线、工艺参数和产品标准,开发新型生物香精香料、抗氧化剂、防腐剂、乳化剂和稳定剂等;研发适合不同产品的生物酶催化加工的连续化反应和产物分离设备。

● 专栏6-5 重大项目:食品原料和食品包装材料纳米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以食品原料纳米化加工制备为目标,研究纳米粉碎、纳米降解关键技术和设备,获得纳米化食品原料的制造方法;以材料为目标,研究和开发具有抗菌、保鲜和抗氧化作用的纳米食品包装材料及制造技术;以典型食品和功能食品为对象,研究实现食品纳米化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参数,对食品中有效营养素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分布吸收和代谢规律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开发新型纳米食品和功能食品。

● 专栏6-6 重大项目:食品高效分离提取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膜分离技术(纳滤、超滤)、现代高效辅助萃取技术(超声波、微波和强电场)等,实现天然药食资源中特殊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价、高产率和低成本的分离和提取;以黄酮类、甾醇类、不饱和脂肪酸类、活性肽类等功能因子的精制和高纯度制备为目标,研究连续工业色谱分离、工业化模拟移动床技术和关键问题,建立分离度与产能最大化要求这一目标函数条件下各种分离参数的优化,获取具有普适性的优化分离制备工艺;以功能肽、活性多糖、低聚糖等的高纯度制备为目标,研究和建立生产条件下的多手段集成性高纯度制备技术和方案。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节能环保、新材料、煤清洁利用、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节能环保。积极推动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开发推广余热利用、节能照明、节能交通技术,重点支持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支持一批大型国企、资源型城市的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和循环产业链工程。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开发能耗检测技术、先进的城市供热与供冷系统技术、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支持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建筑材料开发应用。重点示范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电厂节能增效新工艺、关键技术。实施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开发及绿色照明工程。开发应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扩大产业园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规模。扩大高铝粉煤灰提铝产业化规模。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化土壤技术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专栏7-1 科技重大专项: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其产品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见第14页)

● 专栏7-2 重大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应用。提高装置或者系统的余热余压利用效率,使锅炉热效率提高8%,节煤10%,重点工业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实际运行率达到100%。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水煤浆燃烧、分层燃烧、热管传热、变频启动、冷凝水低温回收和能量反馈与变频等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发展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关键装备。推广应用高效袋式除尘器及电袋复合除尘器。发展恶臭、机动车尾气和饮食业油烟治理设备。利用高效的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提纯、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发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系列产品。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组织实施钢渣、冶炼渣、脱硫石膏、粉煤灰、尾矿渣等综合利用深加工示范工程,加快发展利用化工、钢渣及有色冶炼渣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废塑料再生、废旧轮胎及农业废弃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废干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的企业集团和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节能服务。鼓励开展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一条龙”服务。

发展环保服务。鼓励开展环保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服务等。

——新材料。重点发展稀土功能材料,打造高性价比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储氢合金材料、稀土高性能研磨材料、稀土LED半导体发光材料产业集群,保持稀土功能材料研发的国内领先水平;扩大新型稀土合金、稀土特种永磁电机产业规模;稀土镍氢动力电池、核磁共振仪等终端应用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发展高精度铝光箔、超高压化成箔、铝钛硼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镁基复合材料达到产业化规模。积极提升无机材料产业的规模和装备水平, 开发方沸石、紫砂陶土、石英砂、膨润土等深加工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技术。大力发展高端硅系列产品,突出抓好多晶体硅生产技术和有机硅系列产品研发,形成硅产业集群。建立纳米级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绒纺材料等关键新材料体系及制备工艺系列。

● 专栏8 科技重大专项:稀土资源清洁高效选冶(见第17页)

● 专栏9-1 科技重大专项:稀土永磁材料(见第17页)

● 专栏9-2 重大项目:新材料技术及深加工产品开发

稀土功能材料开发:提高稀土储氢材料、抛光材料、发光材料产品性能、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功能材料——白光LED用荧光粉、钕铁硼辐射多极磁环、磁致伸缩材料、稀土镁中间合金、热障涂层靶材、稀土磁制冷材料、稀土催化剂、塑料稀土助剂、生物应用稀土产品等。其中,稀土磁制冷材料产能100吨/年。塑料稀土助剂产能达到2.5万吨/年;热障涂层靶材100吨/年;稀土镁中间合金1000吨/年;钕铁硼辐射多极磁环1000件/年;白光LED用荧光粉100吨/年;磁致伸缩材料100吨/年。

特色新材料及产品开发:发展污水处理剂、生物添加剂、分子陶瓷导线、医药载体等产品;开发新型节能保温材料。

非金属功能复合材料产业及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功能涂层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传感材料制备技术及塑料光导纤维制品;

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及产品开发:发展硅系、锰系、氮化、铬系、铝硅钛、镁合金、高纯电子铝箔材料等高性能合金深加工产品。

——煤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发展“IC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多联产”技术,逐步开展“ICCC+多联产+CCUS(碳捕集与封存)”模式示范。围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5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大力开发煤化工下游精细产品深加工技术,打造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支持无井式地下采煤气化技术及煤制甲醇、煤制精细化学品等产业化技术。推进煤制富勒烯产业化,开展褐煤提质干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展焦炉气提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大型硫化床锅炉、增压硫化床锅炉联合循环等洁净煤发电技术。

● 专栏10-1 科技重大专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见第17页)

● 专栏10-2 重大项目:新型煤化工产业化示范

煤基化工深加工产业示范: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项目示范。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打造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煤制烯烃产能达到300万吨,煤制乙二醇达到260万吨,煤制油达到1000万吨,煤制气达到300亿立方米,煤制二甲醚达到500万吨。

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化示范:开展煤层气制取甲醇、甲醛、炭黑等产业化示范;加快煤矸石、矿井石、煤矿伴生物提取利用示范及产业化。

焦炉煤气及焦油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开展焦炉气提氢或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焦炉煤气制甲醇、燃料油、芳烃的产业化示范。加强对煤焦油深加工,特别是低温焦油合成燃料油的产业化示范。

煤气化热电联产示范:开展煤气化热电联产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

——新能源风能:推进MW级以上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国产化进程,加强智能电网相关技术、控制系统及风电接入、并网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分布式能源大容量储能装置,优化升级离网型户用小型风机系列产品。太阳能:开展太阳能热利用中能量储存技术、中高温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太阳能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太阳能硅材料生产过程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及控制技术,建立光伏并网示范电站。生物质能:优先开展百万吨级生物质原料基地建设,开发以非粮油脂、秸秆类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及纤维类植物生产乙醇等技术路线为主的生物质燃料技术;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积极开展以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研究开发生物质硫化床燃烧锅炉、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构建生物质燃料有效供给模式;加大沼气技术推广。核能:建立铀矿开采提取和钍提取分离及天然铀化工转化生产线、AP1000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等专业材料生产基地,扩大AFA3G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规模;建立国内先进的核电燃料结构件制造基地;开展钍基燃料等新型重水堆核电燃料制造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第四代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

● 专栏11-1 科技重大专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及光伏技术开发(见第16页)

● 专栏11-2 科技重大专项: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化技术开发(见第16页)

● 专栏11-3 重大项目:核燃料开发及元件制造

核燃料提取、分离工程:建立铀矿开采提取和钍提取分离及天然铀化工转化生产线、AP1000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等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AFA3G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规模。预计2015年包头市的重水堆、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可达到12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有望实现燃料元件的研制和辐照考验,推动首座钍基燃料重水堆核电站的建设。

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建立国内先进的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用包壳、端塞、格架和管座等结构件制造加工生产基地。建成年生产规模为30万个高温气冷堆球型燃料元件的生产厂。

——生物。优先发展干细胞在养殖业、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展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及干细胞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人血液代用品。重点开展蒙药生产工艺和制剂的研究,发展中蒙医药及医药中间体;开发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特色新药,筛选可替代抗生素或减少抗生素用量的适合于饲用的活性微生物添加剂;开发国家新生物制品制剂,实现益生微生态制剂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复合活菌制剂、疫苗产业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积极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发酵技术,酶生产技术及活性物质提纯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加强畜禽产品资源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技术研究,进行微生物蛋白胨系列产品开发、各种生物活性酶、活性因子的提取及应用技术研究。

● 专栏12-1 科技重大专项: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前研究与干细胞库建设(见第15页)

● 专栏12-2 科技重大专项:人血液化用品产业化开发(见第16页)

● 专栏12-3 重大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益生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发国家新兴生物制品,实现包括复合活菌制剂、饲用微生态添加剂、生物兽药等新型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

酶和基因示范:重点支持1000吨/年规模以上的新型半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产业化,以及酶制剂在造纸、纺织、制革中的产业化应用。加快动物传染病农作物病害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疫苗、农作物病害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进程。

微生物代谢和发酵示范:开发国家新生物制品制剂,最终实现益生微生态制剂及产业化;重点支持5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酸,100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有机酸和多元醇的产业化。

胚胎和性控示范:以培育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乳业产业链,重点发展性控技术、胚胎工程技术、优质牛羊良种分子育种技术,形成牛羊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动物疫苗产业化示范:发展突发性、流行性、高致病性和经济损失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支持快速、高效、安全、廉价的新型畜禽疫苗、疫病诊断试剂盒的产业化。

生物农药产业化示范:开展新型生物农药的产业化,包括千吨毒制剂、真菌制剂、蛋白质制剂、寡居糖制剂的产业化。

——高端装备制造。优先发展轻型飞机制造、通用航空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研发,建设包头众翔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直线磁管轨运输系统及相关产业,开展管轨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及其传动系统设计,实现直线管道运输稀土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行走,加快管轨运输系统产业化基地建设,进行铁路煤炭运输实际运营。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开发产品协同设计网络制造平台技术,制造业大型软件及网络环境下软件可靠性应用研究。

● 专栏13-1 科技重大专项:新型运输系统开发(见第18页)

● 专栏13-2 重大项目:轻型飞机制造与通用航空技术研发

轻型飞机制造与通用航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轻型飞机及通用航空技术研发,加快众翔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形成年产多用途水陆两用飞机500架,航空发动机1000台、远程无人驾驶遥控飞机100架、大功率直升机100架的规模,促进我国通用航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通用航空商业模式的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联动通讯技术,开展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及网络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重点研发基于国产数据卫星的GIS和GPS应用系统,发展视频物联网及智能化平台技术,实现区、县、部门视频资源互联互动;开展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云计算在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技术研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发展宽带多媒体、宽带移动技术和智能光网络技术,围绕信息安全,在智能化安全芯片、安全网关技术、数字信息版权保护、入侵智能检测预警等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加快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发和研制适用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软件。大力研发基于S88.01标准的发酵行业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引领我国发酵行业控制系统的发展。创新具有自治区优势的软件产品、电子通信产品,集成已有信息平台的应用技术和相关设施,抓好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脑农业、现代物流、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深层探地雷达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开展航空瞬变电磁勘探系统实验与应用研究。

● 专栏14-1 科技重大专项:云服务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开放与产业化(见第18页)

● 专栏14-2 重大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建立面向我区装备制造业的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物联网技术面向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百、千、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计划,重点支持百台机床(设备)数控化升级技术改造和千家中小型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实施云制造协同研发、制造模式研究及企业应用示范,针对自治区优势工艺、产品,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化实时控制系统开发,乳品、肉类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物联网开发及示范应用。

高端软件示范工程:积极开发工业过程的在线监测、控制、预警、能源控制系统软件;配合“金卡工程”开发相关软件。

新一代信息终端产品:开发及优化深层探地雷达、光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集成电路芯片、石英晶体谐振器及有关网络产品。

农牧业产业链物联网技术产业化集成示范:开发肉牛饲养屠宰与牛肉制品生产全程可跟踪追溯监管系统,建立牛肉标准化产品加工物联网示范生产线。

——新能源汽车。进一步优化和稳定大容量镍氢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及制造技术;提高电动汽车用永磁电机技术性能,积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发动机、发电机、传动装置等关键部件,尽快实现产业化。

● 专栏15 重大项目:电动汽车制造及动力电池研发

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建设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示范基地,运营电动公交车达到600辆。

电动汽车电池产业化示范:建成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实现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

(三)积极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

用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信息高科技产品开发,带动信息增值服务。建设交通、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领域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现代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能够实现对各类公共事业紧急救助和处置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开展现代金融支持系统示范工程,完善金融公共信息系统平台。开展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示范工程,强化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应用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应用具有优良资源管理和安全性能、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开放式、交互式信息挖掘与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教育服务支撑平台技术及相关体系标准研究。开发应用集成化医疗护理网络、远程医疗教育与诊断系统、全天候安全稳定实施系统、数字医疗与各种通讯系统无缝衔接技术。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科技咨询、技术转移中介、会展交易、文化创意、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为主流的知识型服务业。

● 专栏16-1 重大项目:电子商务服务科技示范

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应用示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 专栏16-2 重大项目:现代物流服务科技示范

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基础设施及装备的利用率。

● 专栏16-3 重大项目:数字媒体服务科技示范

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

● 专栏16-4 重大项目: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科技示范

支持建立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联盟,集成联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资源,围绕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软构件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服务、产品协同设计、工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网络化办公、咨询与培训服务等方面,建设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跨企业的制造资源共享和企业间的设计、制造协作,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 专栏16-5 重大项目:信息化远程医疗服务科技示范

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依托,支持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区域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中、高级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共享架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育服务于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第三方医疗服务企业。

● 专栏16-6 重大项目:数字旅游服务科技示范

以风景区、旅行社、网络票务代理和电子银行为发展基础,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数字化、票务代理和银行支付网络化协同服务等关键技术集成、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在共性服务技术、通讯服务基础设施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产业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模式。

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与民生科技产业

(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民生科技以满足地方百姓提升生活质量为导向,坚持民生科技研发与民生科技产业互相推动,以技术进步促进优生优育,医药,卫生,重大疾病防治,保健,绿色健康食品的开发供给,与城镇家庭生活质量相关的“物联网”接入,方便日常起居的电子产品和家庭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社区、移动支付、身份识别、智能交通等现代新生活模式的推广应用,拓宽消费需求选择。

——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人口素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围绕防、诊、治开展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治疗方案,寻找有效的地方预防应用控制模式,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开展鼠疫、布病、氟中毒、砷中毒、碘相关疾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研究,根据不同环境特点、病区类型、病情程度探讨适合的防控及治疗措施,开展早期诊断及有效评价防控措施的敏感指标研究。加强出生缺陷及妇幼保健临床研究,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水平,开展重大出生缺陷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节育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重视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研究。

——提高医疗、医药供给水平。开展重大医疗技术引进再创新研究,重点引进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方面的现代医学影像、微创和无创技术、介入技术、干细胞和器官移植技术等。开展中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加强蒙医药治病机理、标准化和中蒙医特色治疗方法研究,收集、整理蒙医药传统组方、验方,传承创新。推进介入放射学科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水平,加快普及推广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氩氦刀冷冻消融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领域新技术临床应用进程,促进介入治疗设备、机械、理化专用仪器开发的产业化进程。开展干细胞移植研究和临床应用,建立研究与临床治疗一体的干细胞治疗肿瘤基地。重视重大疾病的药物靶点和靶向药物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开发研究。

● 专栏17-1 重大项目:中蒙医药现代化研究

收集、整理蒙医药传统组方、验方,传承创新,提升蒙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水平,开展蒙医药的治病机理、中蒙医特色治疗方法研究;结合特色资源与生态建设,开展大宗中蒙药材野生抚育、人工种植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展中蒙药特色品种创新和传统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研究;开发疑难病症及慢性病等疾病临床治疗的新药品种。发展中蒙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筛选出可替代抗生素或减少抗生素用量的适合于饲用的活性微生物添加剂;重点支持年产万吨级氨基酸、年产百吨级手性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制造工艺改造升级示范。

● 专栏17-2 重大项目: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加强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相关领域创新药物、临床应用研究,促进生物医学与药品生产产业化的衔接。

研究和生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人畜安全的预防与治疗药,对原创性药物再创型仿制药、引进消化获专利的和专利过期药物进行研究与开发,并从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开发给予重点支持,支持重大疾病的药物靶点和靶向药物的基础理论研究,菌种选育和优化来提高发酵技术研究,以源头创新支撑生物制药的研发,并孵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雏形。

● 专栏17-3 重大项目: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

针对市场前景大的化学合成药物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究以及满足保障人民健康的需求,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专利到期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学科的发展,提升自治区化学制药企业产业的竞争力。

——开发绿色食品,扩大绿色健康产业规模。合理保护和开发食用、药用动植物资源,加快绿色资源优势的转化增值,建立肉乳、粮食、瓜果、水产、矿泉水(饮料)及山野菜(果)、蔬菜、蛋禽、中蒙药材及保健品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试验体系。重点发展以优质小麦、荞麦、马铃薯、枸杞、麻黄、甘草、沙区螺旋藻、益生菌、沙棘、食用菌、蔬菜及各种肉类乳类为原料的绿色功能食品、保健品。健全绿色健康产品GMP制度和HACCP质量管理系统;加强绿色健康产品的绿色公关和品牌推广,积累品牌资产;推行绿色消费模式。

——发展日用电子产品,普及现代新生活模式。

(二)提高人民群众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强化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体系构建,提高应用型学科比重,注意选择对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领域进行重点扶持,配置相应的学科建设服务支持系统。强化针对自治区人口布局调整和优先发展产业的科技培训。提高民族教育科技水平。

逐步免费开放科普场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推动全社会和谐进步。按“国内领先,西部一流”要求建设中的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开馆后,将积极服务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自治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发挥作为搞好社会管理重要活动场所的功能,切实体现出科普场馆的社会性与公益性作用。

(三)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开展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家居环境安全领域的科技问题研究,为全社会提供更为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恢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促进建设生态屏障。重视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区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强生态治理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设生态产业生物质资源林优良品种

定向选育及产业化培育基地并开展示范;重点开展退化草原、沙地、水土流失区、天然林区、退化湿地等5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矿区、湖盆生态环境治理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与示范,开展生态治理成效监控系统研究。

● 专栏18-1 重大项目: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涉及典型植被类型碳氮循环与调控机制研究,人工植被稳定性与调控机理研究,森林碳汇固碳机理与模型技术研究,不同植被特征的防灾减灾功能与机制研究,植被土壤变化耦合机制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研究,植被水分循环及水分平衡的原理与模型,风蚀水蚀的侵蚀原理与防控机制,不同生态功能型植被的演化规律及调控机理研究,草地退化和调控机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界面和耦合等基础理论研究。

● 专栏18-2 重大项目:退化草原生系统恢复重建

针对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的不同水份条件,重点研究以建设半人工草地、人工草地的方式提高草原植物生物量,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草原生态效益和草原旅游业收益。涉及退化草地休牧轮牧与人工促进改良技术研究,重度退化草地人工重建恢复技术,沙化草原区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草原蝗灾、鼠害治理与生态预警技术,草原生态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

● 专栏18-3 重大项目:沙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针对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的地貌水份条件,选择耐干旱、耐风沙、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优质牧草和沙柳等灌木资源,突破大面积培育关键技术,推广示范,逐步建设成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林分结构,建立防护林体系,同时为企业提供生物质原料。涉及沙障-植生袋植被恢复一体化技术研究,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火灾后自然修复能力研究,土壤有机固化剂固沙及喷播恢复植被一体化技术,中大尺度沙地生态系统稳定植被组合空间格局研究,防沙治沙区域性成效与评估技术研究,沙区植被修复与重建配套技术研究,大面积流动沙丘绿色隔离带构建技术研究,沙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

● 专栏18-4 科技重大专项:固沙荒漠藻选育技术研究与综合固沙示范(见第15页)

● 专栏18-5 重大项目: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选择适合的乔灌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当地植被;选择蒙古岩黄芪、甘草、麻黄等防风固沙能力强、药用价值高的草本植物,研究规模化种植核心技术。涉及水源涵养功能性植被维持与建植技术,干旱阳坡水土流失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 专栏18-6 重大项目:天然林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以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区为重点,攻关稀有品种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保护天然林区;研究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涉及林草植被构建的优良品种选择及其栽培与繁育技术,林草植被结构优化、配置与构建技术,林草植被生态功能持续稳定维持技术,困难立地造林与生态经营管理综合配套技术,低效人工植被的更新改造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新型集雨与保水造林技术,抗旱保活造林系列技术与工艺等项目。

● 专栏18-7 重大项目: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加强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泽为主的东北湿地,以及黄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湿地和西部盐沼湿地的保护。涉及湿地生态系统及关键湿地物种栖息地保护技术,受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功能作用机理、湿地碳汇稳定技术、湿地生态评价以及合理利用技术等项目。

● 专栏18-8 科技重大专项: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障技术研究(见第15页)

——开展环境治理研究,改善生活环境。研究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处理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低成本污水处理技术,推动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研究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氮氧化物处理技术。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重视重点河流、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及保护研究,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研究。大力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研究大气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控制处理技术;集成示范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技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回用率;研究生活垃圾低成本、高效率处置技术;推广适用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开展农村牧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开展农村牧区康居科技示范。

——沙漠硅砂资源化利用。开展沙漠风积沙综合开发利用,变公害沙漠风积沙为可利用资源,形成系列沙产品。

● 专栏19 科技重大专项:沙漠硅沙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见第17页)

——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不同类型区域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牧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发展牧区灌溉人工草地综合高效节水技术;开展内蒙古典型湖泊水体水环境现状评价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建立旱情监测预警评估综合应用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土壤保水与结构调理产品与技术产业化,支持小型家用降氟净水机产业化。

● 专栏20-1 重大项目:不同类型区域灌区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

对不同区域进行综合技术集成,包括渠道衬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激光平地技术、量水设施与技术、作物品种、化学调控技术、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灌溉新设备、新技术条件下主要作物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与预报、低产田节水改造技术,管理节水、多种水源利用模式,多种水源综合节水技术模式,形成不同区域的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 专栏20-2 重大项目:不同类型旱作农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不同旱作农业区类型,研究集雨工程技术、地面微集雨技术,以化控为主调蓄土壤储水技术,以生物碳为主调控土壤保肥技术,膜下滴灌、微喷灌溉制度、高效补灌技术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农艺技术、农机配套技术,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类型的技术集成。

● 专栏20-3 重大项目:牧区灌溉人工草地综合高效节水技术

重点研究非充分灌溉人工草地的耗水量计算方法,主要人工牧草水分亏缺量等值线图,水分胁迫条件下人工牧草适旱生理演替和胁迫解除后的补偿效应,非充分灌溉制度优化技术及精准灌溉决策技术。灌溉人工草地节水潜力与降水转化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人工牧草抗旱节水新品种开发;水分亏缺下的人工牧草适旱性演变及高效优质抗旱剂、生物调节剂的应用开发;人工草地水分消耗的动态模拟管理技术,选择典型区域研究人工草地高效用水技术。

● 专栏20-4 重大项目:牧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

水草资源耦合下的草地承载力,变化环境下基于草地生态安全的水资源多维调控技术,草地生态格局及保障生态健康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技术。自治区不同类型区新牧区建设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体系研究,自治区新牧区建设中不同类型牧区的水-草-畜平衡体系研究,建立牧区长期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探索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研究,探索牧区水资源置换解决矿业、电力等行业与草原生态建设的新模式,总结和提炼我区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创新模式。

● 专栏20-5 重大项目:大型灌区中低产田改造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研究

开展水权转换解决大型灌区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体系的研究,中低产田改造的农业、生态、水环境的新平衡体系模式研究,中低产田改造水土资源战略储备机制研究,大型灌区中低产田建设后的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研究内蒙古黄河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内蒙古黄河段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对农业和生态的补偿办法研究,内蒙古黄河段水权转换水市场模式研究。

● 专栏20­-6 重大项目:内蒙古典型湖泊水体水环境现状评价资源化利用技术

摸清典型水文、气象特征条件下的水环境污染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分析与预测典型湖泊水体水环境富营养化、有机化、盐化污染,计算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湿地污染负荷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研发芦苇湿地进行田园化管理技术,减缓沼泽化进程;沉水植物收割机设备的研发:研发黄苔和沉水植物的高效低耗收割设备;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研发以高蛋白优质水草饲料为主的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湖泊流域及水体环境监控、治理信号指示及预警系统;建立水污染控制、治理及水环境管理技术决策支持系统。

● 专栏20­-7 重大项目:治理水土流失新技术

研究水保工程综合技术,土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关键技术,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用性评价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技术,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 专栏20­-8 重大项目:生物质资源(生物炭)土壤改良与水土环境修复技术

以农作物秸秆为生物质资源,利用秸秆生物碳这个优良的土壤固碳资源,探求秸秆生物碳对于不同土壤质地的持水性能改善机理和水肥利用效率提高机理与应用技术。开展生物碳的土壤水肥耦合效应和适配技术及产量、节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探求生物碳对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改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提高和谐社会运行质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安全、产品防伪、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突发事件、过境检疫检验等方面的科技问题研究。研究各种灾害、事故和事件发生发展机理,研究危险源识别与诊断、监测与监控、风险评估与预警、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及应急反应与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广产品防伪技术。

——食品药品安全评估及检测。开展食源性危害评估技术及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建设,开发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产品,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开展药品安全检测方法、技术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新药创制筛选、新药临床试验和安全评估平台,建立药品及医疗器械控制、监督、检验技术平台,开展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加强药品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开展全社会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及三级平台三级监控中心建设;开展数字化治安防控系统建设,实现单位、公共场所、商铺店面、居民小区全社会、全时空、全联网、全覆盖、全实时五级联网数字化网络报警、管理、查询功能;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安系统的综合应用;建设自治区区级人口信息数据库,研究开发重点人、特殊人动态管控系统建设技术;开展公安综合指挥防控联动技术体系建设及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开展公安情报技术体系等公安信息化及通信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开展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深度应用;有效应用数字化视频技术及视频指挥系统。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及绿色交通技术。提高公路、铁路、机场、管道运输规划水平,推动单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有效衔接;优先发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交通设施建养技术,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技术。重点开展汽车节能化、低排放化和洁净化技术研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重点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信息平台技术、运载工具定位技术与智能导航技术、公共交通实时调度管理技术;优化大城市公交线路布局和站点设置。

——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与应急系统。重点开展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气象保障及调控技术研究,自治区农业干旱诊断、评估预警研究,建立气候变化预测预估与应对系统、突发性灾害预警防治服务系统。重视开展自治区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及应急反应信息系统研究,建立重点城市地震灾害防御系统,开展重点城市地震活动断层可预见性研究;开展农村牧区抗震设防研究和安全民居示范工程,提升农村牧区建筑物整体设防能力。开展城市消防救援力量配置与布局优化技术研究,现场指挥智能化跨地区、跨平台应用技术研究,城市重大火灾现场供水、用水方法与技术研究;提高防灾规划制定和灾害损失评估水平,完善城市灾害应急和救援技术体系。

● 专栏21­ 公共安全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

饮水安全。通过膜过滤、多层过滤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沿黄河城市饮用水的质量。进一步防范城镇居民二次供水中的污染,解决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安全问题。使城市饮水化学污染物、重金属、有毒物质、有害菌等减少,饮水达到城市饮水最高标准。遴选、改进和研发盐碱化地区农牧民供水工程特点的实用性技术和设备,提升产业化水平。开展牧区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防洪(凌)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开展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等研究。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结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动物疫苗的研究与开发。针对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牛乳房炎等威胁着畜禽健康和养殖业安全的畜禽重大疾病,开展以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偶联型疫苗为代表的新型疫苗研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需求研发出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开展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的基因工程制剂的研究。

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逐步摆脱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单纯引进技术的局面,立足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和高起点的自主创新基地,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科技计划中自主创新课题所占比例要高于“十一五”课题数的20%以上,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中自主创新成果要高于“十一五”成果数25%以上。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技术在主导产品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自主创新环境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调整R&D活动类型的配置结构,“十二五”期间R&D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比“十一五”平均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期末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项目中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额度达到1.0亿元以上。基础科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动植物生物学、农业有害生物及其控制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物理化学与药物化学、能源与环境材料、荒漠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优化设计研究、软件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信息系统、新能源应用问题研究等面向自治区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为相关产业领域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

——选好重要战略产品的优先主题和重大科技项目。在“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提出的优先主题的框架内,凝练一批重要战略产品、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抢占部分技术制高点、突破自主创新的能力瓶颈、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技术为原则,优先考虑产学研合作、跨领域、跨地区的联合攻关,重点支持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产品。

——强化公益科研和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负有满足自治区自主创新需求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储备与供应职责,是体现自治区核心能力的应用科研平台。公益科研要继续强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优势学科的创新条件;高等院校科研要突出原始性创新的中心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跨院系、跨学科配置,体现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服务的学科定位。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深入实施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科技名牌培育、技术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创造战略。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指导力度,科技计划资源全方位向企业倾斜,推动产学研合作进入新高度。通过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实施,促进我区企业在若干产业技术领域形成国际上有影响的核心技术体系、自主产品系列和自主品牌,整体创新能力实现赶超式崛起。

——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草原英才科技子工程为带动,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并汇聚创新团队。在自治区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逐渐消除项目与平台中创新领军人才配置盲区。发挥好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创新骨干人才的发现功能。

(二)把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科技促进转变的战略核心

以夯实基础、形成规模、提高运行质态为战略重点,以充实、改善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为切入点,突破体系运行的功能缺失和政策滞后的双重障碍,确保科技创新体系所需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自治区各级各类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加速扩大创新主体规模,有效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力争形成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的多元互动和优势互补,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起到核心框架作用。

——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生物制药、深地探测技术与控制软件、新能源装备、草业机械、新材料、水源及空气源开发及装备、公路与桥梁设计、杂交制种、农(兽)药开发、重大建设工程生态规划设计等领域,形成10家左右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

——公益类科研机构。全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大院名校广泛开展合作,在草原生态安全与草业可持续发展、遗传基因保存与优良品种选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动物疫病防治、水土保持与沙化退化土地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监测、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等领域,形成5家左右接近国内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

——高等院校。强化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建设,数量稳定在100个左右;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和特色学科,其中动物学、草业科学、生态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5-8个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设一批以特色学科为支撑的特色研究中心,择优支持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进入国家“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部分高等院校尝试研究教学型大学办学方针。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重视建设以解决区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学科建设为主要功能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强化培育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力争使3-5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级序列。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家。建设一批部门实验室,与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形成不同侧重的研究实验方向。选择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方向开展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

● 专栏22-1 重大项目: 平台载体升级工程——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

依托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支持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保持牛羊胚胎移植和“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哺乳类受精生物学,哺乳类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开发应用,牛羊IVF-ET技术产业化,良种家畜种质资源库等研究方向上取得重大进展。

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继续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基础研究、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草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学科领先优势,提高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草地生态、资源、环境和农牧业生产中重大科技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草地生态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以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整合冶金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稀土现代冶金新技术与应用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力及装备资源,强化支持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钢铁冶金过程与设备优化、稀土冶金及应用、稀土储氢材料、尾矿微晶玻璃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重点培育自治区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继续保持利用现代“组学”方法系统研究益生乳酸菌的国际先进水平,在乳酸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乳酸菌菌种及发酵技术研究、乳酸菌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酵乳制品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对自治区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每年新认定8-10家,授牌数量稳定在100家左右,重点巩固、发展和提升20家行业影响力大、创新优势明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保持稀土功能材料、畜牧业装备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国内领先水平。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配备先进的试验装备条件,提高现有成果的成熟性和配套性,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 专栏22-2 重大项目:平台载体升级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行动

依托新奥气化采煤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优先培育煤炭地下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序列,巩固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发的国内先进位置,在“气化采煤发电/甲醇/甲烷联产工业性试验”项目中取得重大进展。

依托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联合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先培育钍基核电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序列,继续保持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重水堆核电机组换料的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我国同时拥有重水堆、多种类型压水堆、高温气冷堆等适应核电反应堆型最广的核电燃料研发制造基地。

依托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乌克兰国家冶金所、内蒙古工业大学、包钢设计研究院等,强化培育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序列,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硅钛合金、金属镓、分子筛、硅钙渣水泥熟料等领域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我国最大的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研发基地。

依托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等,强化培育特种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序列,在大直径高压厚壁无缝钢管制造及关键装备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

依托内蒙古健元鹿业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食品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等,重点培育马鹿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国家水平发展,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马鹿养殖、繁育、鹿产品开发基地。

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优先支持草品种育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序列。在牧草新品种新品系培育、牧草引种栽培驯化、牧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牧草良繁示范产业区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我国优良草品种繁殖、培育科研推广基地。

依托鄂尔多斯传祥垃圾处理有限公司,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单位,强化培育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国家水平发展。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和精细化分选工艺与设备、生物质垃圾均质预处理技术与设备、高效联合厌氧消化工艺与设备、中温厌氧发酵性能控制技术等。

——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与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实施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全面推进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的升级和布局优化,消除自治区级开发区(园区)建设的地域盲区和产业缺口状况。普遍强化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显著提升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136工程规划区内产业集聚、产业链衔接、产业功能配套,将规划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高新技术辐射区域和传统产业改造基地,科技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率先实现创新型区域目标的典范。新认定20-30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完整、具备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自治区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

● 专栏22-3 重大项目:平台载体升级工程——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

(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含优先培育)

重点支持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以3个转变为标志的二次创业,形成以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风光新能源为特色的“一区八园”产业集聚区,稀土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体系内部产品、技术关联成型,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研发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着力打造稀土高新区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地位,形成以内蒙古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稀土专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体系。

积极调整内蒙古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方向,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依托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和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逐步建成以元宝山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核心区,以塞飞亚、东方万旗、草原兴发等企业为示范点的新格局。

以盛乐园区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和内蒙古蒙牛生物繁育技术研发中心、内蒙古西部奶牛良种繁育中心为依托,建设以乳品精深加工、奶牛良种繁育、标准化奶牛养殖、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为主要方向的和林格尔国家畜牧业农业科技园区,保持性控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

依托内蒙古金山开发区及内蒙古科技城的现有基础和产业技术优势,建设以生物技术、新能源、干细胞研发应用为主要特色的呼和浩特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先培育其向国家水平升级。

立足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的异地孵化核心优势,建立“树状结构”异地孵化模式和“创投+孵化+产业化”运作机制,植根中关村开拓异地孵化事业,转移先进技术,输送高端人才,形成向自治区腹地辐射北京地区高科技要素的桥头堡。

(2)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

重点提升蒙西高新技术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盐化工、氯碱化工、芳烃深加工、可降解塑料、聚合氯化铝等新材料产业链。

加快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及科技金融服务业。

支持棋盘井工业园区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区。

支持千里山工业园区储能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能量储存、能量传递及其梯级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产业集群。

支持包头众翔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以水陆两用飞机、远程无人驾驶遥控飞机、大功率直升机和航空发动机为主要产品的通用航空产业。

重点支持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建设进程,突出“节水型园区”示范,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支持元宝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建设,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

大力支持通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植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煤清洁利用、装备制造、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水平。

支持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七园”建设,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电子电器、化学工业、包装彩印及物流等产业。

优先发展牙克石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汽车测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国内领先的冬季汽车测试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产业集聚区。

支持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利用地缘优势,建立中俄蒙科技产业互补合作平台。

● 专栏22-4 重大项目:平台载体升级工程——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

重点建设包头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重车、风电、铁路、机电、石油、工程装备6大产业集群,保持重型车辆、特种车辆和专用设备总装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国内龙头地位。

重点建设稀土高能等离子注入技术平台,大力支持国家级包头稀土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向下游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稀土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延伸,扩大稀土在低碳新材料产业中的应用。

以东胜装备制造基地为基础,创造条件向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加快新型汽车支持性辅助装备、关键零部件及配套模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奇瑞新型轿车、中兴特种车辆、久和能源风机、路明集团LED等项目研发机构的引进和落地。

支持大路煤化工基地向自治区级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煤基清洁能源、精细化工产业及三废综合利用等。

建设赤峰生物质能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依托内蒙古金地生物质有限公司,发展以灌木、秸杆类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燃气及生物燃油。

——企业技术中心与研发中心。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自治区重点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成企业技术中心或相应的研发机构。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0家左右,其中国家级15家;自治区认定企业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20家。培育一批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产业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通过开展不同的创新示范,探索企业自主创新的多种模式,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转型步伐。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自治区优势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联合和引进国内高端要素,组建1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20家以上联盟区域分中心的建设。通过联盟的组建汇聚行业高技术研发、高素质人才、先进制造能力,抢占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积极探索联盟核心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联盟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行。

● 专栏22-5 重大项目:平台载体升级工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行动

积极支持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国家级联盟发展,协调国家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一步集聚国内稀土产业创新资源,促进联盟抢占稀土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的领先优势。

以新奥气化采煤技术有限公司和自治区煤炭地下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组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内蒙古南澳能源开发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在褐煤热解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组建褐煤深度开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褐煤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以蒙牛集团、伊利集团为龙头,联合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乳业研究院等,组建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确定自治区乳业技术创新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依托包头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市爱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等,推动大型风电机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依托伊泰集团、神州硅业集团、大陆硅业集团、晟纳吉光伏材料公司,围绕国家“金太阳工程”的实施,推动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运行。

以金骄特种新材料集团公司为龙头,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等,在生物柴油、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和液化多联产研究开发基础上,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蒙西集团、包头铝厂、自治区高铝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高铝粉煤综合利用,粉煤灰提取硅铝钛合金、砂状氧化铝和铝合金基础上,推动铝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以内蒙古京蒙碳纳米材料高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在煤直接燃烧制备富勒烯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组建富勒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抢占国内碳纳米材料产业化的领先优势。

依托南京锗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图噶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蒙东国晶锗业开发公司等,组建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确立锗产业技术创新的国内领先地位。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由内蒙古大学牵头,联合国内11个省区,组建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抢占马铃薯生产及综合利用的国内领先优势。

依托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南开大学、美国佳斯通研发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等,建立蓖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公共条件平台。完成若干重点领域和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机制为核心,对科学数据、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等科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提升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络的运行效率,形成一批联网运行的野外观测实验基地,加快建立自治区种质资源库群和实物标本场馆,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

——创新型内蒙古示范体系。集成不同主题形式和示范组合,注重试点选择的标志性、引导性和前瞻性,突出示范模式的多样化和可操作性,在城市、旗县、企业、院所、中介及社会团体、产业等多个层面选准目标予以重点突破,形成创新型内蒙古示范体系。积极争取呼和浩特市等3家城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15家企业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在产学研共建创新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自主核心产品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园区产业集聚与创新驱动、创新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大学科技产业集成创新、企业异地孵化、循环经济、绿色生产方式及环境改善、虚拟研究、研究型大学建设等领域开展创新型内蒙古示范,取得示范成果,推动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由点上示范向全面推进转变。

八、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科技生产力布局

(一)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新格局,突出区位战略优势

按照“十二五”自治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科技创新基本构成要素的地域集中和科技产业形态的空间优化为导向,促进自治区西部、东部地区及各主体功能区现有创新能力、产业资源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分工与协作,体现发展重点的差异化和创新体系建设模式的特色化。区域科技发展要着力抓好5个推进:以攻克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以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城市建设技术、规划技术及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一体化城镇的建设,以提高园区、基地的建设水平推进创新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以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推进创新型内蒙古的建设进程。

——西部地区。沿交通干线、沿黄河两侧及东西向延伸地段,构建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大城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密集区片,以区片内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国家级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增长极,周边广大地区在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中互相协作,在区域发展分工过程中形成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综合体。在能源、化工、电力、冶金、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的力度;在稀土及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尽快培育起具有自主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体,形成集群优势。这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应以提高创新资源的优化度和使用效率为主线,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要素,参与京津冀区域、陕宁区域产业分工及创新资源互动。“十二五”末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率先基本实现创新型内蒙古建设的区域目标。

——东部地区。紧密结合自治区“促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将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目标,抓住对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开展攻关,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粮食及食品健康安全、退化生态修复、民生科技、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取得明显进展。北部大兴安岭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应以大力引进创新资源、联合共建创新平台(载体)为主体思路,加强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创新资源的互动,结合地缘特征和保护性开发的战略方针,在新能源、煤炭清洁利用、中蒙药、节能减排、农牧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区域龙头企业,形成多赢互利的产业创新链条。南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集聚国内顶尖的生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技术力量、调整和重构已有示范基地布局、发挥一流基地的原始创新作用为主,自治区级基地和国家级基地、示范区从不同层面构成有机联系、合理分工的试验基地体系。

(二)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按照“十二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布局,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工业园区、开发区新一轮整(融)合,重点开展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园区、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辐射能力,提升工业园区、基地的产业集聚能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技术支撑。

● 专栏23-1 “两区两带”农产品主产区

支持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发展节水型现代农牧业,集成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用水管理技术;重点开展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示范;积极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高效、标准化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和以向日葵为主的油料生产;开展特色果蔬新品种引进及种植技术集成应用,发展蔬菜、瓜果产业;大力发展以奶牛、肉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以盛乐园区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和国内一流的家畜生物繁育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建设以乳品精深加工、奶牛良种繁育、标准化奶牛养殖、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为主要方向的内蒙古畜牧业高新技术园区,保持性控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支持土右旗奶牛规模养殖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奶牛养殖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集宁周边地区、阴山北麓地区发展以马铃薯为特色的种植加工基地,在脱毒种薯繁育、种植技术示范、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方面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西辽河平原农牧业主产区技术层次的整体升级:重点建设百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加工和种子繁育现代高效示范园区,开展玉米高产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支持建设10万亩五彩杂粮种植、加工和种子繁育示范园。加快大兴安岭沿麓农牧业产业带的技术升级步伐:重点建设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开展大豆高油、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优质多抗专用大豆分子辅助新品种选育等;建设岭东南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种薯生产标准技术体系和种植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产业带的技术升级,大力发展优良牧草、林牧种苗产业,重点建设锡林郭勒肉业产业化基地,开展肉类屠宰、分割、冷却、保鲜、包装、储运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关。

● 专栏23-2 “两屏三区”重点生态功能区

提出各类型区保障生态系统稳定的综合配套技术和优化模式,在生态修复与治理新途径、新技术及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大兴安岭生态屏障积极开展山地森林更新抚育和封育,广泛应用林业植被建设综合配套技术,优化林草配置结构,突破一批制约林草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立体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系统。阴山北麓生态屏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等综合技术措施,发展集约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强保水、防风蚀能力。呼伦贝尔沙地防治区积极研究应用乔灌、针阔、林草复合配置技术,进行沙地植被模优化,研究沙地短轮伐期原料林建设配套技术,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呼伦贝尔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科尔沁沙地防治区重点建立退化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沙地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体系和退化草地改良与集约化管理技术体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乌珠穆沁沙地防治区大力开展防止草场退化沙化研究,积极选育牧草新品种,推广应用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牧草病虫害和草场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重点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应用、树种多样性与基因资源保存技术研究、经济林丰产增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等,采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强综合治理。毛乌素沙地防治区积极开展生态封禁保护区建设,发展大型锁边防护林带,防止沙漠扩张。重点支持“两屏三区”与生态治理同步建立沙产业、草产业、特色道地药材产业、饲药两用植物及林副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三)加强和改进县域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富民强县

加强县域科技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现实任务。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向县域倾斜,加强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应用,继续保持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对县域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稳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推广应用一批市场前景看好、对农牧民增收致富带动性强的适用技术成果,发展一批辐射面广、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和新增长点。加强各类示范旗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建设5个国家科技进步示范旗(县),新增加15个国家科技工作试点旗(县),新启动3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健康卫生以及低碳社会、和谐社区等科技示范。以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星火计划等为依托,提升县域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促进县域中小企业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联动,带动区域内关联企业发展,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探索科技培训的多种模式,拓展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利用农村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带动科技培训依托村村通科技网络工程,开展网上培训,解决科技培训由点到面问题。加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切实加强旗县科技管理部门职能,为县域科技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 专栏24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以整合县域科技资源,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围绕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致富财政增收提供科技支撑。重点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突破一批农畜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成套技术,高标准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与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县域科技型龙头企业和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并有竞争力的特色名牌产品。

九、抓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3个环节,以培养造就自治区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引领,大力开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急需人才,全面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保持3%的增长速度,科技创新人才半数以上分布在产业部门,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出抓好重点人才的开发:重点选拔培养一批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内一流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引进一批自治区发展急需的院士、科技领军人物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中青年高级专家,加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发现、引进、使用和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着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紧缺实用人才。

(二)以“草原英才”工程为引擎,加快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

以“草原英才”工程科技子工程为引擎,统筹协调自治区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工程,带动全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自治区重点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园区,着力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事业平台。

● 专栏25 草原英才工程科技子工程

——自治区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实施自治区院士后备人才特别扶持计划,遴选和定向培养10名左右院士后备人才,力争培育院士1-2名;实施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计划,引进、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20名左右,培养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80名左右;实施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定向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建设内蒙古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依托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建立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北京)服务中心;利用自治区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或外省的内蒙古商会,建设上海及其他城市引才工作机构;以北美、澳新、欧洲、日本4个地区为重点,开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渠道,建立内蒙古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围绕人才及技术转移开展工作。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实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计划,带动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计划,采取引导建设、联合建设、冠名建设、异地建设等形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享计划,试点推广开放课题,设立开放岗位,面向海内外选聘首席教授或首席科学家。

——自治区创新创业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支持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自治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大厦建设,吸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内蒙古科技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风力发电、生物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生物发酵特色产业化基地、包头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物质能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各类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自治区大学科技园等,向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员优惠提供实验室、中试研发平台、专利申请及专利维持费、分析测试服务及投融资服务。

(三)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大力提升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水平,发挥重点学科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龙头作用。加快实施青年后备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后备学科领军人才;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和相关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30个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其中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尽快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高等院校安排各级科研项目时,优先满足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引进和培养人才科研项目需要;重点学科建设资金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学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科技开放

(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营造和谐的改革环境,完善必要的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好科技体制改革尚存的矛盾和问题,重视通过改革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持续创新能力。

——科研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和做强非营利机构的多种模式。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组建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支持院所合并及建立国家院所地方分院的强强联合模式。鼓励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拓展产业开发领域和面向社会的多功能公益服务为目标,组建多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新产品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组织。整合科研机构调整准备金,妥善解决转制院所遗留问题。

——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整合办学资源,逐步解决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突破部门局限,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科技活动定位和相应的体制创新,鼓励高校依托学院(系)创建科研机构,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纳入自治区科研机构管理序列;不断优化学科结构,配置相应的学科建设服务支撑系统,以学科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学科结构升级;密切产学研合作,突出机制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纵向整合;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工作评价体系;加速培养拔尖人才,汇聚创新团队。

——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型企业示范的实施,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组织对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运行情况评价考核,推动提升企业研究机构的运行质态;引导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优势企业创造条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究制定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发展规划,按照优化布局方案审批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对运行成就突出的民办非企业机构给予奖励与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与运行能力设立民办非企业机构退出自治区系列标准。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提高重大科技项目设置集成度、导向性,强化计划编制的整体性和各类计划间的衔接性,突出资源配置重点;完善引导性和后补助性计划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计划引导资金的放大功能;扩大科技计划招投标范围;规范计划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大对项目评估评审有关各方行为的监管力度。科技经费管理:健全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优化科技经费配置结构;进一步规范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完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跟踪、使用效益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科技评价与奖励:改进科技评价机制,确保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的市场需求、技术依托、资金预算及使用效益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优化科技奖励授奖结构,强化政府奖励的重大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

系统设计科技对外开放目标框架,集成并充分开发利用多部门科技交流合作资源,凝炼合作重点,创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切实抓好合作实效,构建集合作项目、合作示范基地、合作研发组织与机构、虚拟合作于一体的科技对外开放体系。建成一批科技对外开放基地,提高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联系外国官方和非政府组织形式的科技促进组织和咨询部门,发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内外著名院校及省际、区域间的长期合作,探索科技对外开放的长效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双赢互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科技对外开放新态势。

● 专栏26 创新区域合作形式,拓展资源配置领域

重点建设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清洁能源研究院,增强清洁能源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筹备建设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形成稀土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高端平台。

加快中国科学院草业研究中心建设步伐,构建草地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综合开放研究平台,提升草业研究发展的整体水平。

联合清华大学建设鄂尔多斯低碳谷科技园区,加快完成低碳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保研究中心和新材料研究中心的规划布局。

加快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恩格贝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具有鄂尔多斯高原特色、生态景观,符合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原理的研发示范平台。

联合天津大学建设天津大学乌海重点实验室,着力发展精细化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加快与中国国机集团和中国农机院的合作步伐,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呼和浩特农牧业装备制造基地

十一、强化科技政策实施和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优化科技政策资源配置,开展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政策研究,优先完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研究制定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技术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健全科技投入统筹协调机制;强化落实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宣传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的税收抵扣政策;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拓宽创投资金融资渠道,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研究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安排专项资金或在有关计划中安排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资金予以配套支持;抓紧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的界定和认定;抓好“草原英才”工程实施契机,落实科技人才系列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调整完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进行科技管理若干领域立法前期调研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修订,将成熟的科技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提供重大科技问题的法律解决方案,增加《条例》的可操作性、可诉性。

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按公共财政理念规划政府财政预算,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初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当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安排增长幅度要高于上年财政一般性收入增长速度。确保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到2015年达到1.5%,“十二五”期间R&D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32.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流向R&D领域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政府R&D投入在引导R&D经费规模化和多元化过程中的调控能力。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迅速扩大企业科技投入总量;各类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已有政策规定足额提取,低于规定比例的,不能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和科技计划支持。整合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自治区技术进步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科技发展引导奖励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补助等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科技配套额度,都要加强集约使用,采取统筹集中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运作方式。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尝试借助外力设立联合基金。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配置结构,重点向体现自治区战略目标的前沿技术、公益科研和重大产业化方向倾斜。高度重视科普场馆的运行,保障科普场馆每年5-10%的展品展项更换所需经费以及科普场馆设备、设施的维护费用。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工程。面向自治区重大战略目标与需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凝练一批能形成核心技术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科技重大专项。成立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定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专项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成立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顾问委员会和咨询论证专家委员会,对专项立项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咨询意见。自治区财政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专项投资。制定完善科技重大专项系列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名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科技名牌培育战略,完善科技计划与科技名牌结合机制,促进自治区自主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十二五”期间组织评定100个科技名牌产品,50项名牌技术、50家自主创新名牌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推进专利转化工程,提高发明专利费用资助强度;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示范核心区、专利权保护核心产业群、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与产品群,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推进战略,在羊绒、稀土、新能源、畜牧业装备、奶业、蒙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制定技术标准,带动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增加我区产业技术创新话语权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建立20家优势产业技术标准示范企业,鼓励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活动,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的比例。

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布局,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支持高水平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与示范,打造中介服务品牌,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技术市场、技术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建立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或监管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规范,健全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诚信机制。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实行策略联盟和服务创新,积极为科技中介创造市场需求。

将科技进步监督考核和监测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开展科技进步监督考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体系。规范已有的各级各类考评办法,形成对各级领导干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进步示范旗县、大中型企业4个层面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制度来约束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拿出更多精力协调指导科技工作,切实抓好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法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等重大问题。促进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迈上新水平,定期向社会公布年度监测评价报告和季度科技形势分析报告。各有关部门要确保负有相关责任的指标值或位次稳步提升,对多年来持续下降或处于落后位置徘徊不前的指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开展全区盟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定期跟踪、检查各盟市科技进步目标的实施程度,为盟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提供依据。

加强领导,强化落实,确保“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战略高度增强发展科学技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把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作为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逐项落实,切实发挥党对科技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

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各地方,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强化本地、本部门科技发展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的衔接,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和实施指导。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河套学院科技处 |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云中大街河套学院    技术支持:河套学院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