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研科研 >> 正文

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有问题意识

开学第一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研室组织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针对如何把“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开展了集体备课。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西方侵略者用大炮掀开的。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与伤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拥有无穷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劣等民族”的迷茫与愤慨,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奋进与努力,从“站起来了”向“要发达起来”的上升与巨变,中华民族不屈的意识和向上的情操点燃了历史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转折点,生动展现了丧权辱国与民族独立、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革命、前进与挫折等的画卷。一代又一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仆后继。老师们就“纲要”课整体上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贯穿“问题意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透过170多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二,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过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我们依靠什么走向理想的未来?

第三,“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四个选择”的教学?

第四,如何有效地在有限的约32课时中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30万字的同名教材?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让他演讲3小时,马上就能讲;讲10分钟,需要准备一星期;讲3分钟,需要准备三星期。

第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中学近现代史课的关系如何?与高校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课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和把握“纲要”之“纲”和“要”?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老师们更加明确了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绝不是被动讲述历史的工匠,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历史进程的思考者、参与者、建设者。一位外国记者在70岁生日时这样说道:我们以由外及内、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归纳、想象和判断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这也是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工作。

 

                                                       供稿人:中国近代史纲要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