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抗疫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记2020年赴苏州参加“疫情防控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系列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2020年10月17-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爱民副书记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白衣丽娜、花蕾、王凤媛、高学博赴苏州参加“疫情防控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系列研讨会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讨会。会议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展开,理论教学侧重如何在思政课程中融入抗疫故事以及疫情防控中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法治力量;实践教学以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博物馆展开。

在理论教学中,首先聆听了中国政法大学李志强教授的《疫情防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力量——开展基础课贯通式法制教育》讲座。李志强教授结合疫情以“三个引问”即,我们自由的实现从哪里来?中国惊人的速度从哪里来?道德现状的改善从哪里来?展开内容的讲述;以“基础”课中法制教育贯通起来的方法论以及“基础课”中的法制教育何以贯通两部分内容展开深度阐述,分别提出“让科研支撑教学已成为共识”、“推进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思想、道德、法律板块中的法制教育”等观点,并一一展开详细深入的讲解。

北京师范大学张润枝教授以《讲好抗疫故事,破解教学难题——以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一致性为例》展开讲述,首先澄清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理论阐释的路子”“历史的路子”“实践的路子”分别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教学及研究目标的方法论意义;最后以“难点的破解从问题的分析开始”“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设计”“对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三个层面分别展开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讲座中,张润枝教授还提出“思政课教学发展的突出特点——问题意识”、“一个好的导入案例的重要性及对案例的回应”等观点,对思政课教师的具体教学具有非常现实而具体的指导意义。

张润枝教授提出“越是教学重点,就越是教学难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生成性”知识,而不注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不够成功的‘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最后,张润枝教授提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虽然只是基础课中的一个问题,但极具代表性,通过对此论题的教学设计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反观当前基础课乃至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学生指向、注重问题回应、不回避教学难点、凸显理论深度、设定合理预期、强化师生交流。”从而讲讲座内容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和升华,让老师们对如何破解教学难题有了具体的案例式的范例指导,又有了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对以后的教学设计、教学难题的破解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将讲话的精神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和破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深度教学。
实践教学中,本次实践教学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考察”的主题,以“苏州革命博物馆”和“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深度的博物馆参观,对苏州革命历史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知。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窗体顶端
位于常熟市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再现了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及当地人民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其中,阿庆嫂在党的带领下,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的动人事迹,是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共同抗敌精神的深刻体现;《阿庆嫂智斗胡司令》的事迹以舞台剧的形式生动再现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力量。


窗体底端
通过此次培训,老师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感悟颇多,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授的重任,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逐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中,为更好的开展思政课教学做好积淀。

本文编辑:高学博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