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民族的精神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巴彦淖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2020年10月至11月,河套学院举办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月”系列活动,以“传承、研究、保护、弘扬”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邀请50余名巴彦淖尔市非遗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进行学术讲座和技艺传授;举办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展出文化精品365余件;开展“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校内实践活动,使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河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唤起地区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认同。
一、以器载文,以艺载道——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百花齐放
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是锦绣中华的文化明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10月16日,河套学院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月”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在艺术楼隆重开展,面向全院师生和社会开放,展出时间共计30天,参观人数达到13000余人。
本次作品展汇集了巴彦淖尔市工艺美术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展出了包括皮雕、玉雕、木雕、芦苇画、刺绣、剪纸、雕塑、乌拉特蒙古族头饰、烙画、葫芦画等优秀作品共365件,部分传承人还进行了现场创作,吸引着同学现场“拜师”,零距离感受“非遗”创作的魅力。展出中,形神兼备的雕塑、情景交融的刺绣、鼎足而立的器皿、温润含蓄的珠玉,书写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彰显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人生智慧。这些作品富有传统文化意蕴与时代气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佳作,带给观众一片百花齐放的绚丽风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文化精华,在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中丰满呈现、延绵不绝。
二、河套文化,古韵新篇——系列学术讲座精彩纷呈
9月22日至11月11日期间,河套学院艺术系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月”学术讲座共计10场,邀请到了国家著名歌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演唱大师拉苏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民歌“爬山调”传承人马成士,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理事、内蒙古阴山岩画研究与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张志国,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明哲,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专家陶格斯、巴彦淖尔市市级河套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惠萍、巴彦淖尔市市级皮雕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包都仁、校内专家学者主讲,以《后套地区汉族民歌的调式》、《蒙古族长调音乐文化的阐释》、《近代以来河套地区的历史演变》、《刻在岩石上的图腾——阴山岩画》、《蒙古族刺绣主题讲座》、《剪纸艺术赏析及其未来发展》、《皮革艺术知识讲座》等非遗项目为主题,为醉心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广大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
三、传艺育人,实践创新——“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深受好评
非遗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是增强师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11月9日起,艺术系为音乐学专业部分学生安排了短期实践课程,为2018级、2019级全体美术学专业学生安排了为期两周的校内实践课程,马成士、娜仁其木格、赵惠萍、连军强、孙长城等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课堂,把爬山调、乌拉特民歌、芦苇编画、剪纸、泥塑、蒙古族刺绣这些极具河套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们体验传统技艺,感受非遗魅力。非遗传承,既要代代守护,也需与时俱进。青年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的同时,也为作品设计增添了一份独具匠心的创意,让传统技艺历久弥新,迸发出了更强劲的生命力。
一个地区的强盛,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撑。巴彦淖尔人杰地灵、物产丰饶,千百年来,这片热土诞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地区文化。本届“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月”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展示成就的盛会,更是推动发展的盛会。河套学院作为内蒙古西部一所综合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校30多年来,始终坚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学院也将继续深入发掘地方资源,打造传承基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美育教育,将内容丰富、内涵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引入校园,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为巴彦淖尔的文化崛起贡献力量。
上一条: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组织学生座谈会 下一条:我系召开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