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河套学院是内蒙古西部的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河套平原腹地—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创建的河套大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2012年河套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套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整体转型试点院校。2018年学院新校区(双河校区)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理学系、生态与资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农学系、医学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马列教学部、体育教学部13个系部及继续教育学院。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力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民族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本科教学取得可喜成绩。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实际,确定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校政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内涵建设加快全方位转型升级,扩大多层面开放办学,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体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巴彦淖尔,面向内蒙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专业定位文学、理学为基础,农学为特色,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医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紧密对接区域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开展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巴彦淖尔市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思路,在深入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交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助产学4个本科专业的申报材料,现共有本科专业28 个,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比例为:农学类 2 个,占 7.14 %;工学类 7 个,占 25 %;理学类 3 个,占 10.71 %;管理学类3 个,占10.71 %;文学类 5个,占 17.87%;艺术学类3 个,占10.71%;医学类 2 个,占 7.14%;教育学类 2个,占7.14 %,经济学类1个,占3.58%。

 (三)全日制在校生

随着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声誉不断提升,本科生规模不断扩大。2018-2019学年,全日制在校生10670人,其中:本科生 5380 人,专科生 5290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50.42 %

 (四)本科生源质量

1.招生计划及宣传情况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科学合理编制专业招生计划。2018-2019学年,我院面向全国7个省区招生,共放本科计划数1370人,实际录取数1370人,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

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宣传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在线直播。

2.本科生源质量状况

2018-2019学年,普通文科一志愿录取率100%,录取最低分数高出最低控制线40分,普通理科一志愿录取率97.50%,录取最低分数高出最低控制线27分,本科生报到率为97.52%。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逐步建成一支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结构较为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2018-2019学年,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64 人、外聘教师 75 人。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37 人,副教授189 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0.07 %;讲师239人,占比42.38%;助教99人,占比17.55 %。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有博士24 人,有硕士227 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4.5%。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171 人,占30.32 %;36~45岁217人,占 38.48%;46岁以上176人,占 31.2 %。

2.生师比

学院折合在校生10778人,教师总数602人,生师比为 17.92: 1 。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生师比最高,为23.71: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生师比最低,为3.09:1。

3.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依据教育部对主讲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有关要求,学院严把教师上岗关,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主讲教师分别为406人和427人,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分别为99.02%和99.06%,全部通过岗前培训。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院现有教授 37 人,实际授课 32人,占教授总数的86.48 %。开设本科课程共2834门次,其中教授授课127门次,占课程总数的4.48 %。

5.教师培养培训

学院不断拓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开展微课与慕课制作、“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端学习通”使用、微课慕课录播系统使用及管理等教育信息化培训,累计培训779人次,促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选派1名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国内访学;选派3名教师分别赴内蒙古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西财经学院进行脱产课程进修;选派11名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进修学习;选派8名教师赴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应用能力进修

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辅导员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教授以老带新传帮带、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博士学位教师教学等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教师565人次。

选派6名优秀新入职教师赴内蒙古工业大学参加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开展《军事理论》、《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96人次。

累计选派72人次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与马工程教材培训。遴选73名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网络培训。选派新任本科课程教师和任新课教师88人次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宁夏大学、集宁师范学院进行对口交流、短期听课学习。

(二)教学经费投入

始终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优先地位,加大教学专项经费支持力度,保障教学经费持续增长2018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193.28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218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40.8万元;本科实验经费49.4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55.69万元。

(三)基础设施

学院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教学条件,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教室、实验室、机房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261间,同频互动教室300间,标准化考场216间,微课慕课录播室12间,语音教室3间,英语自主学习室 1间,多功能报告厅 9 间,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2 间,专业机房 29间,教学用计算机总数达到2481台,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达24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144 个。

学院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 461间,其中实验、实训室311间,琴房138间,画室11间,美术展厅1个。

学院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70.04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411.55万元,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为学院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的开展及校企合作提供了硬件条件支持。

2.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与区内外企事业共建了135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有效地支撑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3.图书馆

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7.01万册馆藏纸质图书达到86.3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0.09册;电子图书40.16万种,电子期刊1.69万种,电子图书、期刊合计41.85万种,生均39种。丰富的图书数字资源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保障。

4.校舍和食堂

校园总占地面积69.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8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8.14万平方米,生均26.37平方米;实验室面积5.25万平方米,生均4.92平方米。

现有宿舍124840.24m2,生均11.70m2;食堂面积25686.5m2,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住宿和餐饮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5.体育场馆

学院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面积9.7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0.93万平方米,室外面积8.84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教学及学生文体艺术活动的需要。

6.校园网

学院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视频监控、公共广播、智能用电等应用系统建设,校园网主干实现10000Mbps,互联网接入从500 Mbps提升到2000Mbps。已建成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系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数字化信息系统,初步建成校园网站集群系统。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秉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成果导向、整体优化加强实践、突出应用协同育人、推进创新方法创新、多元评价等原则,通过对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其他高校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一线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完善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15%。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32.29%,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34.58%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不少于一个学期,其中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开设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同时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在“第二课堂”中设置创新创业模块,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修订后的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院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任务,安排课程,配备教师,凡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或者未经审批的课程不予安排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实行院、系逐级审批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规范合理。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监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振兴工程,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河套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河套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建成院级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3自治区级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1个。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设置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学班容量都不超过100人,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由教师课堂讲授,实践部分通过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阅读、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研讨等形式完成。打造思政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堂,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5堂思政课和《单相整流电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堂课程思政课参加自治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方向引领、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的作用,促动教师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深化教书育人内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学院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选用管理,按照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知》要求,严格审核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

选派2名教学管理人员参加“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修班”的学习,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三)专业建设

学院按照“本科为主、本专结合、逐步过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为了集中精力建设本科专业,2019年停止全部专科专业招生。依据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资源实际,新增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专业达到28个,专业结构布局总体合理。设置学前教育、英语、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4个双学士学位专业。

根据“立足巴彦淖尔,面向内蒙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学院积极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四群一链”专业格局。

学院重视传统专业、优势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优化,制定了《河套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依托农学学科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建设农学特色专业。充分发挥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优势,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建设护理学特色专业。

学院制定了《河套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根据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确定了农学、动物科学、护理学、财务管理为院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全部推荐申报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

充分发挥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召开4次院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专业带头人进行任期考核,对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对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

 (四)课程建设

学院积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按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模块设置本科课程体系。2018-2019学年,学院共开设课程984门,通识教育选修课226门。人文社科类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为19.25%。理工农医类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为19.39%。

学院按照“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优质课程、示范课程建设为重点,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的本科课程建设思路,分批分级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组织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工作,评审立项院级在线开放课程项目30项,其中获批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项目6项。

制定了《河套学院体育保健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管理,为部分病、残、弱等身体异常的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

制定《河套学院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利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网络通识教育课程405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根据《河套学院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开展了合格课程、优质课程评估验收工作,确定了本科合格课程916门次,优质课程75门。

 (五)教材建设

 按照《河套学院关于调整教材征订方式的意见》规定,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征订教材的选购与管理,严格审核教材选用,每学期期初检查教材征订落实情况,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教材,2018-2019学年投入40万,立项本科重点教材建设项目7 项。

为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评估机制,保障教学质量,制定了《河套学院教材质量评估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和学生对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的教材进行评价,结果全部为合格。

(六)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河套学院教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教学研究项目建设。2018-2019学年,组织开展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立项31项。开展了学分制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立项15项。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立项10项。对2014-2017年的67项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工作,共有55项结题。

组织328人次教师参加微课、慕课制作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通培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超星学习通进行签到、抢答、主题讨论、测验、问卷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增加课堂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组织教师参加“BOPPPS教学模式推广”“基于OBE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认知与转换”“大学教学艺术面面观”等专题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加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立项课题4项,其中《“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为重点课题。

学院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行单班授课制,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强调学习过程与学生能力考核,设计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与指导,无缝隙对接学生在线答疑和仿真测试,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七)课堂教学

学院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河套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条例》、《河套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纪律,规范教学各个环节,保障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

制定了《河套学院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促动高职称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推进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并将课程思政评价内容纳入评分标准学院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均参加了选拔赛,41名青年教师进入决赛,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全体青年教师观摩比赛并进行交流,营造了钻研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开展“精彩一课”教学活动,要求专任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技能、教学改革等方面精心准备一节课进行讲授,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学院组织的观摩比赛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力求每位教师达到课课精彩,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院开展了2018年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按照评选标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8名,优秀奖21名,进一步提高了教案撰写质量和水平,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八)实践教学

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条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河套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的管理,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定《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河套学院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河套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为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制定《河套学院实验室评估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组织评估全院实验室220间,评出优秀实验室64间,为不断优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根据《河套学院关于聘请校外实践教学兼课教师的规定》,聘请了23名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兼课教师,促进校企共育人才。

启用毕业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实习地点定位、实习指导教师批阅、实习成绩考评等实习过程的全方位监控,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实训的管理。

加强“3+1”、“2+1”人才培养模式中“1”的实施过程管理,要求系部根据专业特点制定“1”的实施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九)毕业论文(设计)

启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对选题、学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核、撰写与评阅、成绩评定进行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性监控。制定《河套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对2019届的1214篇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覆盖查重检测,其中1209 篇学位论文(设计)通过检测,通过率为 99.59%。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答辩,2019届毕业生共聘请行业企业专家75人。

2019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复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整改,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

根据《河套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修订)要求,开展 2019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工作。

(十)国际合作教育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国际合作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2018-2019学年,学院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波兰热舒夫大学留学,并接收蒙古国留学生。

(十一)创新创业教育

制定《河套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第二课堂”中设置创新创业模块,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举办河套学院第五届互利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校赛中遴选 6 个项目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组织2019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批准立项14项。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0项。开展2018年自治区级及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时,对2016年和2017年的3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验收。

组织参加2018“创青春”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12项,其中《河套身边事》《河套学院大学生阳光助农》荣获公益创业赛三等奖。

(十二)合作办学

学院坚持多层面开放办学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合作渠道,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自治区15所院校开展校际合作。与北京东方智业文化发展责任有限公司、北京易第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数字媒体教育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与巴彦淖尔市金融办、内蒙古汇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开展校政合作。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制度保障

学院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激励教师投身教学工作。2018-2019学年,学院先后修订印发了《河套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河套学院教师考核评价指导意见(试行)》、《河套学院教职工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河套学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教学运行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激发教学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教书育人,追求卓越。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学院将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018-2019学年,党委书记王贵印做了《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内涵建设 开创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的党代会报告;院长赛音德力根做了《深化内涵式建设 推进应用型转型 奋力开创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副院长张高明做了《落实制度 规范管理 全力推进合格评估》的教学工作会议报告

学院领导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发展之路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调研,发表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论文,如《加强内涵建设 聚力转型发展培育时代精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讨--以河套学院为例》、《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河套学院为例》和《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等。

实行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系部、联系学生、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度。主要领导每学期为师生讲授一次形势与政策课。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研、听课等工作,真正了解并切实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质量。

2)按照教学运行优先、教学基本建设优先、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优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先的“四优先”原则,安排教学经费投入。通过制度保障、预算落实、财务监管、绩效评价等方式,保证教学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学投入的不断增长。2018-2019学年,专项教学经费投入340.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193.28万元。

3)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和后勤服务中心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服务和服从教育教学”的服务保障理念,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作为管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教学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优质服务。2018-2019学年,师生对学院管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1%。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转型发展需要,按照“组织保证,标准齐全,过程监控,实时反馈,持续改进”的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构建由教学决策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条件保障系统六个子系统构成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编印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细则汇编》,明确了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抓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质量常态监控,完善教学质量改进

根据《河套学院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河套学院实习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标准,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按照《河套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随机听课、专项教学检查、座谈会等活动。2018-2019学年院级教学督导听课共计 1041人次;召开教师座谈会    2次,本专科学生代表座谈会4 次;组织开展教案专项检查工作;每月召开1次教学督导工作分析总结会。共发布教学督导简报25期。

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系部根据反馈意见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保证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发布教学信息员简报10期。

根据《河套学院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继续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活动。 2018-2019学年,学生评教优良率为95.61% ,教师评教优良率为97.71%。

按照《河套学院听课制度》要求,分管教学院领导和教务处工作人员,深入课堂、实验室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听取师生意见,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活动,对教学条件、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

启用标准化考场监控设备,实现所有考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大考试巡视力度,2018-2019学年期末考试通报教师16人次。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规范开展。

实施教学检查制度,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常规教学检查2018-2019学年,教务处随机开展教学检查11次,通报存在问题的教师11 人次。

(四)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利用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育厅要求,学院进行了2018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上报工作。通过采集学校基本情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和数据,梳理问题,总结成绩,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为学院本科教学的常态监测、科学决策、资源分配、合格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五)全力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院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培育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按照“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段实施、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全面建设”的评建工作思路,将评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启动评建工作以来,学院召开评建动员会、任务分解会、评估主题报告会、评估指导交流会、阶段性工作汇报会、观测点汇报点评会、整改工作部署会等15次全院性的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与预评估工作,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整改落实,切实推动学院评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通过评建工作,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六)开展学位评估与专项评估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办法》的规定,完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康复治疗学、审计学、音乐学4个本科专业新增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工作,并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按照《河套学院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河套学院教研室评估实施方案》、《河套学院实验室评估实施方案》要求,分别对全院46个教研室、14个专业、220间实验室、916门次课程开展教研室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评选出优秀教研室17个、合格专业13个、优秀实验室64间、优质课程75门。通过开展专项评估,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提升教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院实行班主任辅导员听课、一年级学生上晚自习、学业预警、诚信考试等制度,规范学生日常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学生读书学习、实践实习、考级考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氛围日益浓厚。

2018-2019学年,召开学生座谈会6次,开展了学生对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工作满意率调查,6970名学生参加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82.7%。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满意率为97.11%、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教风情况满意率为97.80%、学风考风满意率为96.91%等,学生对学院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和安全管理工作较为满意。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

2019届共有本科毕业生1215名,毕业人数为1094人,毕业率为90.04%,授予学士学位1094人,学位授予率100%。英语四级通过率16.20%,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88.23%,普通话测试合格率为99.73%。

 (三)攻读研究生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学院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根据专业实际增设与考研相关的专业提高性课程模块。对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促进学风建设。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共90人达到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其中63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录取率5.19%

 (四)学科竞赛成绩

学院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科技作品展等科技创新活动。2018-2019学年, 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自治区级奖项30项。其中荣获2018年第五届全国高校“联盟杯”互联网+虚拟仿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中国第二届创意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五)毕业生就业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双选会、网络招聘等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就业咨询工作,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多种措施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2019届本科生应毕业人数为1215人,实际毕业人数为1094人,结业121人。在实际毕业的1094人中,922人已就业,就业率为84.27%。

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回访,综合反馈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普遍反映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满意率达92%。

六、民族教育

学院坚持“为农牧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根据民族教育的需求,拓展专业面向,增加蒙语授课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将计划分配到就业率高的专业,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护理学、动物科学、审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前教育等就业质量好的蒙授专业,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共有蒙语授课在校生523人,占本科在校生的9.72 %。

召开蒙授专业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蒙授专业教学情况,并根据学生学情,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按照《河套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每年投入10万元,建立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专项经费。投入8万元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的蒙授学生进行奖励。

七、特色发展

学院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报国荣校”的办学传统,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转型发展,全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积极探索并实施本科“3+1”、专科“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对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相互融通。

按照“岗位需求—素质能力分解—方向凝练—模块划分—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从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比例,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模块化课程设置同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打造“四群一链”专业格局

按照巴彦淖尔市“五区一市”共建发展战略,学院主动对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四群一链”专业格局。“四群”是以农学、动物科学专业为基础构建对接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产业的农学类专业群;以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为基础构建对接巴彦淖尔护理康复与养老产业的医学类专业群;以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工程、国际商务专业为基础构建对接乡村振兴的经济管理学类专业群;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为基础构建对接对蒙开放先行区的工学类专业群。“一链”是依托生态与资源工程系构建对接巴彦淖尔市绿色化工和生态保护产业链需求相关的人才培养专业链。

)实行单班授课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人数,其他课程均实行单班授课制。以单班授课形式开展教学,班级课堂秩序良好,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便于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课堂学习,积极思考,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7个模块的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事团学工作等情况和取得的各类成绩,准确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学院高度重视河套文化、乌拉特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依托河套地域文化,建有乌拉特文化研究中心、乌拉特文学研究基地、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室、乌拉特后旗敖包文化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园乌兰牧骑。 出版专著《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和《乌拉特寺庙研究》,其中《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获得自治区政府社科类作品三等奖。 “《江格尔》说唱艺人冉皮勒研究”获批中国文学类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学院积极探索地方文化精髓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模式,努力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有效传递地方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效能,增强学生地方归属感,引导学生塑造高尚人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八、问题与改进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过程中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转型发展有待深入推进

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还未深入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部分教职工对转型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等认识不够到位,缺乏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院应加大推进转型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组织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转型发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刻认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部署,全面、深入地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使命。促进全院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的力度,合理规划合作办学的模式、经费保障、基地建设与考核评价等,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授、博士比例偏低,且在学科专业中分布不够均衡。“双师型”教师偏少,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的教师人数较少,实验系列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不够合理。

今后,落实人才引进年薪制度及科研经费、安家费、住房安排等配套措施,着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和博士等。同时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授。

落实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制度。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和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

学院做好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对中青年实验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并鼓励实验教师主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项目,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的职能和组织模式不够完善,质量评价人员队伍需要加强。部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执行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

今后,学院将单独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将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实现“管、办、评”分离,改变管评一体、管监合一的管理模式,对全院的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

梳理教学管理中的规范和标准,对质量标准在系部层面的可执行性进行分析,落实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内涵建设。

加大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监控,定期到学生所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检查,针对自主分散实习学生进行走访和指导,确保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针对校外、灵活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釆取抽样调查、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调研。与企业密切合作,强化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表现、个人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畅通信息的沟通反馈渠道。

(四)教学改革的深度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刻,一些改革措施没有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足,执行力不够。

学院应大力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改革的力度,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教学竞赛、优秀教师观摩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上一条:河套学院物业服务项目公示
下一条:河套学院新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商业门点竞拍租赁公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