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深师生对地域优秀文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认同,11月8日下午,外国语言文学系举办了“河套汉语方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外语系杨开昌老师主讲,全系32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杨开昌首先以大量鲜活的事例呈现了河套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比如前鼻音和后鼻音混用,保留了入声音调和上古读音,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分音词,古语词大量遗存,吸收了许多的蒙古语词语,有丰富的“圪”“日”“忽”字头词,有特色词缀“货”,“A眉B眼”式词大量存在,歇后语和串串话地域特征鲜明,有表示时态的语气词,倒装现象普遍等。
杨开昌指出,河套汉语方言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套文化的载体,是民族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的集大成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物质和社会基础。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他鼓励同学们要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减少语言隔阂,有利于促进社会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深入浅出、案例生动翔实,视野开拓、逻辑清晰,对参会人员正确认识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准确把握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杨开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入研究,主持巴彦淖尔市2023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论河套饮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课题《论河套地区语言接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课题《河套水利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表文章《后套话:见证各民族密切交往史》《河套地区语言接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套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论文《河套水利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河套水利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研究》入选“第十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


外国语言文学系
撰稿人:苏怡
审稿人:李青梅
2023年11月8日